漢帝國的建立之楚漢爭霸(十七)
半年時間(公元前206年四月到十月),整個北中國徹底亂了。
半年前項羽是風光東歸的領袖,這才半年他一手敲定建立的秩序徹底崩潰。
如果再不有所動作,等於向全天下宣告,項羽的信用近乎為零。
可是動作哪有那麼容易呢?
他還在首都呢,呂臣父子、陳嬰甚至范增、項家本部這些元老沒一個讓他省心的,等他率軍出征了家裡指不定亂成什麼樣。
項羽終於忍不住了,他讓英布、吳芮等人殺死義帝,徹底廢掉眾多楚國元老的雙頭政治幻想。
但是義帝畢竟是“帝”,照常理國不可一日無君,接下來需要有人繼承義帝的帝位。
要麼項羽自己稱帝,要麼立義帝的後人或者親族當傀儡帝。
可項羽哪敢稱帝呢?
這半年來焦頭爛額的內部事務讓項羽明白,他的嫡系力量還差遠了,他離帝位還有遙遠的距離。
項羽自己不敢稱帝,要不要再找個楚國王室後裔當傀儡帝?項羽只怕是不肯這樣的。
義帝活著的時候,大夥就爭著拿義帝來整項羽,換個新的XX帝,局面能有多大區別?
所以項羽乾脆讓帝位空缺,這樣你們這些元老宿將就找不到抓手來抗衡我了。
帝位空缺也意味著項羽成為和其他諸侯同級別的諸侯,這本身就說明項羽被迫放棄對全域性的掌控。
不管怎麼說,殺了義帝后項羽自認為自己勉強穩定了內部,他需要立即出手恢復秩序了。
接下來又到了戰略選擇的時候,項羽該從哪個方向出手呢?
此時大體有三種戰略選擇:
一是西向許昌、鄭州一帶,直接面對劉邦的漢軍;
二是西北向開封、濮陽一帶進軍,攻打梁地的彭越;
三是北上攻打始作俑者的齊王田榮。
現在需要回顧下群雄逐鹿給我們介紹的鑰匙了(連結:《欣賞爭霸大戲的鑰匙》)。
黃金江淮要想爭霸天下,白銀山東的得失是關鍵!
我們這裡再結合地圖,仔細理解下為什麼白銀山東對於西楚國來說至關重要:
江淮面積廣,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論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足以爭霸天下。
但江淮主要位於淮河和長江水系,而當時的帝國農業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都位於黃河水系。
所以江淮要想北上稱霸天下,關鍵在於怎麼進出黃河水系。
當時淮河水系和黃河水系之間有兩條主要道路。
第一條道路是人工運河鴻溝,而鴻溝的起點在滎陽,也就是今天的鄭州附近。(圖中標A箭頭)
從西楚國首都出發,順泗水進入淮河再沿著鴻溝可以直達鄭州。
這一段地區水網密佈,交通很發達,運河修通以後,後勤運輸都可以走水路,非常便利。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從西楚首都彭城直到中原腹地鄭州的道路都很發達。
江淮沿著水路就可以很輕易的打到鄭州,同樣的關中、河北的勢力沿著水路也可以很輕易的打到彭城。
第二條道路就是透過泗水進入鉅野澤,再走濟水進入山東河濟之間。(圖中標B箭頭)
拿下濟水流域以後,只需要走很短的平原陸路就可以抵達黃河北拐前的重鎮濮陽。
一旦拿下了山東,無論是北攻河北還是西攻鄭州、洛陽乃至關中,都會非常方便。
從基本的軍事常識出發,我們比較容易得出結論,江淮政權先打山東是最合理的戰略選擇。
如果先走西路打鄭州一帶,整個戰線就會被拉得很長。
最關鍵的是,鴻溝一線從彭城直到鄭州幾乎都在水網密佈的平原地帶。
也就是說整個後勤路線是缺乏保護的。
鄭州一帶無論是黃金關中還是黃金河北的部隊都可以佈置重兵防守,各方必然在此進行曠日持久的戰鬥。
戰鬥打響,大部隊只能集結在前線以及少數幾個後方重鎮,漫長的運輸線路很難面面俱到。
來自河北、山東乃至河南本土的部隊可以輕易襲擾你的運輸線路。
先打彭越所在的東郡(開封—濮陽一線)也是類似的情況,甚至更糟。
這裡是標準的四戰之地,河北可以渡河打你,你要防備。
關中從滎陽(鄭州)出發,沿著黃河就可以很方便地到這裡,打你也很方便。
甚至山東的敵人沿濟水到東阿,只要走一百多里平坦的道路也可以到濮陽,也可以很方便地打你。
項羽如果先打彭越,就是等著被眾人群毆。
當年的章邯就是主力集結在這塊,被江淮和山東群毆打到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北上鉅鹿。
北路的山東方向就不一樣了。
山東方向以沂蒙山為核心的魯中山區有效地保護了側翼。
所以西楚軍北上山東,關中、河北和河南的敵軍就沒法輕裝襲擾楚軍的後勤線。
要想阻止楚軍,要麼救援山東正面對決,要麼往彭城方向一個個正面攻城。
無論敵人採取什麼戰術,楚軍只要集中應對首尾兩端就可以,兵力就不至於太分散。
楚軍一旦得到了山東,再向西往鄭州方向進攻就可以沿著黃河前進,和南線鴻溝方向形成配合,成南北夾擊之勢。
當然,向西進攻河北方面肯定會派兵阻撓。
但是湍急寬闊的黃河要想渡過去並不容易。
如果河兩岸沒有適合的平緩地形,渡河速度就會很慢,渡河後也很難快速展開基本防禦陣型,對岸敵人偵察後有時間充分排程半渡而擊。
所以河北方向在黃河下游要渡過黃河大致只有濮陽和平原等少數渡口可供選擇,楚軍相對容易防禦。
正是基於以上軍事原理,後世江淮政權北伐,都是優先搶佔山東。
項羽戎馬半生,這點軍事常識當然是具備的,所以他的團隊很快就制定了先北後西的計劃。
大約在公元前206年底到公元205年初,項羽大軍出動,北上山東。
我們看下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到山東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北邊的河濟平原核心區、中部以沂蒙山為中心的魯中山區,東部的膠東半島。
再往南的平原在今天的行政區劃上還屬於山東省,但已經屬於淮河水系,屬於江淮的西楚國的地盤。
因此要想從江淮北伐山東,第一步就是越過魯中山區攻打河濟平原的濟南—淄博一帶。
山東政權的部隊往往實力比不上江淮,所以濟南一帶經常會守不住。
如果濟南丟了,那麼就要兩條逃跑路線:
第一條路線就是往膠東半島即墨、城陽(也就是今天的青島)方向走。
走這條路線可謂退無可退,再往後退就是大海了。
也就是說走這條路線意味著敗退方堅信敵人無法整合齊地,自己還能東山再起。
第二條路線是往北逃往今天的德州平原縣。
德州平原今天已經在黃河以北很遠了,但是當年黃河還沒有南向改道,平原是黃河下游最適合的渡口。
逃往平原就代表著要北上渡過黃河逃到河北,這是要流亡的意思。
實戰的程序和上面的介紹非常吻合。
楚漢時期有泗水—鉅野澤—濟水這條水路直達河濟平原,所以楚軍不需要攻打魯中山區的險關,能比較輕鬆的進軍臨淄(今濟南)
齊軍無力抗衡楚軍,田榮一開始逃往城陽(今青島),期待透過死守城陽翻盤。
要知道齊國可是田氏經營了兩百多年的地方,外敵想在這裡站穩腳跟可不容易。
當年樂毅率領的聯軍滅了齊國,就剩個膠東半島,結果齊軍死守三年後絕地翻盤。
田榮希望能夠重演當年的這一幕。
但楚軍此時勢頭正盛,齊軍在城陽戰敗,無力守城。
田榮只能逃往平原,畢竟河北的陳餘是在自己幫助下成為趙國老大的。
出於對項羽控制山東的恐懼,陳餘肯定會資助自己不斷在山東搞事情。
田榮只要在平原站住腳,就可以得到陳餘的趙國的援助,可進可退。
雖然這樣未免會受制於陳餘,但至少能得到東山再起的機會。
然而田榮這些年來整天鬧事,把個山東鬧得不得安寧,一般基層士民都煩了,累了。
平原當地豪強殺了田榮,向項羽投降。
只耗時一個來月,西楚軍就順利平定了白銀山東全境,項羽順勢把逃亡在西楚的前齊王田假恢復王位。
看上去項羽得到了白銀山東,軍事上已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這樣的話,接下來項羽再打擊劉邦和陳餘將變得非常有利。
然而勝利的背後有著太多的陰影。
首先是一直配合自己的英布開始搞事情。
項羽當然不會拿自己的嫡系去一個個死磕敵人,他向目前還算聽話的英布、吳芮、共敖等幾個小弟發出了召集令,要求他們帶兵過來一起伐齊。
但英布沒有積極響應號召,只派了幾千部隊來做做樣子。
英布的九江是幾大強番中唯一還沒和項羽翻臉的,他的陽奉陰違對項羽期待的聯盟陣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英布那畢竟是以後的風險,眼前又出了個大事。
田榮的弟弟田橫立田榮兒子田廣為王,又糾集起幾萬人雲集城陽,繼續割據膠東半島。
田橫的部隊不能消滅,等項羽退兵,他們攻佔河濟平原易如反掌。
項羽只能再率重兵去打城陽,結果連打幾次都打不下來。
田榮這些年為了自己的權力太過專橫霸道,搞得白銀山東戰亂連連,一片狼藉。
基層豪強和民眾出於安寧的需求,對田榮很反感,所以項羽一開始可以輕易擊殺田榮。
現在田榮死了,反田榮的情緒被釋放,諸多田氏反而可以聯起手來一致對外了,力量不減反增。
於是楚軍陷入了白銀山東的泥潭之中,脫不開身。
楚軍軍事上似乎神勇無敵,為什麼就是在山東脫不開身以至於陷入全面被動呢?
按官方說法這主要是因為項羽太殘暴,只知道殺人屠城,所以大夥都反對他。
其實這就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正是因為山東眾多田氏反抗意志強烈,不服從西楚的管理,西楚才不得不採取強硬殘酷的鎮壓措施來威懾。
如果只要會喊一句我不殘暴,我不殺人就可以輕易的拿下白銀山東,這三歲小孩都會,項羽團隊的人能不會?
歸根結底,項羽的政權始終沒有建立起合適的政經體系,對於齊地只能倚賴軍事征服(連結:《劉邦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楚軍陷入山東泥潭,楚軍的後背的弱點越發明顯。
一旦讓楚軍消化掉白銀山東,楚軍就會對河北、河南乃至關中形成巨大威脅。
各地的諸侯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他們會採取什麼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