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著一樣的髮型,戴著同樣的細邊黑框眼鏡,連衣服也是相同的格子襯衫。這兩位就是雙胞胎兄弟——周海與周洋。
在2019年,即將本科畢業的兄弟兩人都收到了中國頂尖學府的研究生錄取邀請:周海被清華錄取,而周洋被中科院錄取。
這樣的結果對於任何一位有志於科研道路的學生來講,都會是一件欣喜若狂的事,但令人們感到意外的是,兩人在思考之後,選擇放棄這一寶貴機會,留在武漢華東科技大學深造,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兩人的母親因為常年操持家務,積勞成疾,需要臥床休養,而他們做出這個決定,就是為了方便照顧母親。
一想到如果他們都將遠離家鄉而求學千里之外,家中母親無人照顧,他們都實在不忍心,這才決定留在家鄉,繼續深造。
雖然周海、周洋的名字寓意海洋,其實他們出生在湖北咸寧的農村,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比普通家庭更困難一些,一家人的開銷要都依靠父親在國外打工賺來的工資過活。
儘管兩兄弟的父母是個地地道道的楚地農民,只有初中學歷,既無法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也不能給他們學習上的指導與幫助。
但是就像他們的名字“海洋”一樣,父母並沒有因此將兄弟二人侷限於眼前的這一畝三分地,他們告訴了孩子,世界上還有如同大海一般遼闊壯麗的地方,這也在兩位少年的心中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理解父母辛勞的兄弟二人從小就十分懂事,由於父親遠在國外,家中大小事物全都仰仗於母親一人操持,因此兩人總會在空餘時間搶著幫母親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好減輕母親的辛勞。
也許是貧苦的生活早早便激發了二人的求知慾,他們渴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渴望改變生活的艱難,於是二人最終發現,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夢想的種子越想從泥土裡探出頭來,就越要向更深更暗的地下紮根,因此兩人在學習上愈加用功,看著兒子們如此好學,父母也就不用花過多的心思在他們的學習上,於是一心給兒子們賺學費、生活費。
兩個人生來就有的默契,使得他們在學習上你追我趕、互相扶持。
從小學到高中,周海會幫弟弟提高語文和英語成績,周洋則哥哥數學,兩人各科成績在這樣的氛圍中穩紮穩打不斷提升,每次考試也均名列前茅。
終於,2016年周海、周洋在高考中取得佳績,他們分別考入了湖北科技大學與湖北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許多人的觀念裡總有這樣一種思想:“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可“輕鬆”是建立在家庭可以輕鬆負擔起孩子的大學學雜費的基礎上。這對於周海、周洋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過於沉重的負擔。
周洋曾說:“上大學時就把能拿的獎學金都拿了,生活費不讓父母擔憂。”
儘管父母能力有限,無法為兩個孩子提供足夠的學費,但兄弟二人並沒有為此心生不滿,而是自強不息,靠自己努力學習,得來獎學金,繼續工資自己求學。
大學四年,他們依舊沒有懈怠,周洋在大學裡獲得了湖北大學一等優秀學生獎學金、新竹獎學金等各類獎學金,而周海也拿下了不少的獎學金,兩人減輕了父母的擔子,也為自己打開了逐夢之路。
哥哥周海說:“其實高考我算是發揮出色,弟弟則有些失利。”
周洋從小腦子靈活,因此進入大學後,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更加用功,並且早早便下定決心考研。
因此在一開學後,周洋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去圖書館和實驗室,大一時他便刷完了考研真題,大二就開始跟著肖奎老師的團隊進行科學研究。
不久,周洋憑藉自身過硬的專業素養,入選校榮譽學院——楚才學院。
要知道,能進入湖北大學楚才學院的,必須得是學校裡每個專業拔尖的學生,而且還要經過重重選撥。不過一旦進入這個學院,相當於有了一半的機會會被保研。
周海回憶:“一想到弟弟都進保研率百分之四十的學院了,我也不能鬆懈,以後要考研到同一個學校。”
在弟弟的“鞭策”下,周海也開始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大學生活,每天也重複著三點一線的生活。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終於大三時,加入了學院陳姚節老師的計算機模擬控制研究室,和當時的研究生們一起工作、學習。
大學四年正是學生們最瘋狂、鮮活的四年,每個人忙著交友、旅行、吃喝玩樂,而周海、周洋卻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上。
有意思的是,儘管兩人就在一座城市,一年卻見不到幾次面,哪怕見了面他們聊的也是學術上的問題,甚至過年回家,哥倆也在家待不了幾天就要返回學校,做實驗看資料。
所以四年下來,他們的手機裡竟連一張兩人的合照也沒有。
作為學生,學習當然是第一要務。但不能為了學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周海、周洋對待學習拿出了百分百的認真,但他們可不是書呆子。
在大學裡,周海是班裡團支書,周洋是班長,平時他們忙著學習以外,對班級事務也能認真負責,處理起來遊刃有餘。
周洋曾說自己對科研有天生的執念,筆者想這也是他學習的強大驅動力。
大二學期末,在班主任老師的邀請下,周洋加入了“基於網路教學資源組合的課程個性化定製方法”課題的研究,這一課題帶給剛剛踏上科研道路的周洋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科研小白的周洋沒有任何科研基礎、也沒有良好的科研裝置,面對國內學者還未涉足的領域,周洋獲得的唯一幫助就是老師提供的幾篇外文文獻。如此高難度的科研打得周洋措手不及,但是他選擇了迎難而上。
原本學習之餘周洋經常會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但這個大二暑假,他捨棄了所有競賽,在學校苦心學習基礎科研知識。
開學後,他的大三基本都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的。
為了科研他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天氣暖和的時候,甚至直接睡在實驗室裡,有一次,他拿著筆竟然睡著了,睡醒以後,臉上都是被筆蹭上的墨水。
深夜裡,總能看到周洋匆匆歸來的身影,他寢室裡的桌邊、床頭,所有觸手可及之處,都是整理的資料和實驗資料。
終於,2019年3月,周洋以獨立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自己的論文,他是唯一一位發表該系列文章的本科生,並受邀前往匈牙利做學術報告。
許是經歷了此次科研從無到有的過程,周洋對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更加堅定了他踏上科研道路的決心。
哥哥周海此時也在猛追弟弟的腳步,雖然大三他才加入研究團隊,但是一個本科生和研究生們一起做科研,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周海卻頂住了壓力,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每天早上,大家還在睡夢中,周海已經在去往實驗室的路上了,直到夜幕降臨,全校的燈一盞盞熄滅,周海還孜孜不倦地看守著實驗儀器,時刻記錄資料。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懈地努力使周海、周洋在本科四年各發表了近十篇論文。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周洋說:“我從小住在6樓,每次和小夥伴出來玩都不太方便,所以哥哥是我的最重要的玩伴。”
伯歌季舞、灸艾分痛,兄弟倆從小就要好,生活、遊戲、學習樣樣都競爭,卻又時刻互相幫助。再困難的事情,只要兩人一起想辦法、一起努力就能迎刃而解。
大學時期,兩人雖不在一個學校也是如此。大三時,儘管兩人都有自己的課題需要研究,但是他們還是會找機會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了一篇論文,也是在大三這一年,兩人共同確定今後要走科研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周海說:“科研必須坐得了冷板凳”,但他們兄弟兩有持之以恆的耐心與能力。
在周海、周洋畢業之際,多所國內頂尖大學向兩人拋來橄欖枝。哥哥周海收到了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的邀請,弟弟同樣收到了中科院、浙大、哈工大等高校的錄取邀請,最後兩人卻選擇留在華中科技大學。
當然,除了上文所說的家庭方面的原因,他們也有科研方面的考量。
因為周海和周洋雖然學的是同一專業,但是不同學校的側重不同,兩人各有優勢。
周海的學校偏工科,可以給周洋軟體工程方面的靈感,而周洋因為經歷過系統的、完整的科研訓練,可以把科研經驗分享給哥哥。因此兩兄弟可以互幫互助,互相激發、促進。
周洋說:“我們選的是直博道路,很艱辛,畢業也很難,希望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兩人從小習慣了和對方競爭,也習慣了對方的激勵與支援。
科研道路上的寂寞與困難,是沒有經歷過的我們無法想象的,如果在這條道路上,有一個契合的夥伴,我想對他們來講,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他們選擇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個課題組下繼續深造。
除了對方的吸引力,武漢的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可以為兩人的科研提供很大的幫助,榜樣大學生留漢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提供了相應保障,這何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呢?
何況當前中國重用人才,對於貧困的學生,學校也設立了助學金,全國所有高校,包括社會各界、政府機構也為學生設立了許多的獎學金,還為優秀的學生提供公費留學的機會,因此,他們並不會因為這個選擇而感到後悔。
而且,湖北是養育他們的地方,兩人都打算今後留在武漢進行科研工作。
現在周海、周洋已經有了自己正式科研道路的第一個目標——攻克計算機儲存器晶片領域的卡脖子技術,他們既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能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少年心中的種子已經長成了一棵小樹苗,正朝氣勃勃。
科研在常人眼裡一直是一條有門檻的道路,大家都預設走這條路的人非富即智。而周海、周洋兩兄弟出生如此家庭,沒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而是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為自己的夢想不懈拼搏,最終獲得了成功,值得我們學習。
每個人都有會有夢想、未竟的願望或是一生的“執念”,區別就在於你是瞻前顧後、停滯不前還是心無旁騖、勇敢追夢?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