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翬 惲壽平《桃源圖》,絹本設色,177×47cm。私人藏品。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筆下一個沒有戰亂、民眾自治、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引無數中國人思之、嚮往之。
自《桃花源記》問世以來,很多現代人認為那只是陶淵明虛構的烏托邦,但據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考證,《桃花源記》既是“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桃花源的原型為魏晉南北朝北方的塢堡組織。因為當時地方豪族領袖為避戰亂,都組織當地民眾遷入山林,或據山川形而結成塢堡。而治理最好的塢堡是由儒家的君子構建的,其中東漢末年儒生田疇建立的“無終山都邑”是其中的代表。
[清代]王翬《桃花漁艇圖》,紙本設色,28.5×4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史載,田疇喜好讀書,善於擊劍。為了躲避戰禍,他帶領數百族人來到無終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淨隱約,耕而後食”。關於無終山究竟在哪裡,沒有定論。有一種說法是今天天津薊縣的盤山。那何謂“無終”?據《莊子·則陽》曰:“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南朝齊之明僧紹作《正二教論》,雲:“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靡應非身,塵劫非遐,此其所以為教也。”.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無終山,數年間至5000多家,形成一個繁華的都邑。這個地方被叫做“無終山都邑”,而它是自發形成。
頗有智識的田疇對父老鄉親們說:“諸位不以田疇不肖,遠來相就,形成了一個都邑,但很多方面都沒有統一,恐怕不是久安之道,希望可以推薦並選擇賢能之人作為一邑之主。”大家都說好,並共同推舉田疇為都邑之主。這表明田疇已經意識到,隨著人數的增多,需要一個統一的權威和大家共同接受的秩序,而他當上都邑之主,是經過民主選舉的。
[明代]周臣《桃花源圖》,絹本設色,175×85.3cm。蘇州市博物館藏。
被選為都邑之主的田疇為了避免“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在徵得大家的同意後,開始制定一些規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又製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
也就是說,田疇制定了關於“相殺傷、犯盜、諍訟”的法律,所犯罪行嚴重者要被處死,次重者要根據罪行輕重抵罪,具體的有二十多條。此外,身為儒生的田疇應該是依據儒家思想,制定了婚姻嫁娶方面的禮儀,興辦學校與講授的內容,並公開頒佈。大家都據此遵守,(當地社會風氣)好到路不拾遺(的程度)。“桃花源”中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的場景,無終山都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應該並不陌生。
比田疇晚出生差不多200年的陶淵明,祖籍江西鄱陽,後遷居潯陽。他曾創作了一首《擬古詩》,其中寫道“辭家夙嚴駕,當往志無終”。詩中的“無終”,即無終山。“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斯人久已死,鄉間習其風”。田子泰,即田疇,子泰是田疇的字。
[清代]袁耀《桃源圖卷》,絹本設色,220.20×59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顯然,仰慕田疇的陶淵明是知道其人其事的,並曾親自拜訪過無終山,因此在他創作《桃花源記》時不會不把他理想中的“無終山都邑”揉進他理想的世界中的。
那麼,陶淵明為何會如此嚮往美好的桃花源?嚮往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這大概與陶淵明好道、修道有關。
陶淵明本性自然,特別喜歡山林中遠離塵囂的隱居生活。27歲時他開始在田間耕耘,農閒時,則喜歡一個人待在空寂的茅屋中摒絕雜念冥想。29歲時因為要養活家人,不得已做了個州祭酒的官,但後因不習慣官場生活而辭官歸田。他的妻子與他志趣相投,並不因為在田間勞作而覺得苦。
35歲時,陶淵明又迫於生活壓力而去當了個鎮軍參軍的官,6年後到離家不遠的彭澤縣當了縣令,但不到兩個月就請辭回家,他那首非常有名的《歸去來兮辭(並序)》即作於此時。從此以後,他便居家不出,直到63歲時去世。
[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圖》,絹本青綠設色,175×66.7cm。天津博物館藏藏。
在隱居期間,陶淵明雖然過著貧苦的日子,但卻以苦為樂,其修行境界不斷提高。史書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在陶淵明50歲時,廬山東林寺寺主釋慧遠高僧邀約了123人結成“白蓮社”。這些人都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特別是“白蓮社十八賢”很受人矚目。
當時的大詩人、官至秘書丞的謝靈運也想加入其中,但被慧遠察其心雜,加以拒絕。然而,慧遠卻派人專門邀請陶淵明參加,陶淵明稱自己喜歡喝酒,不方便加入,慧遠竟然破戒為其準備酒食。結果酒喝了,陶淵明依舊沒有加入“白蓮社”,只是始終和慧遠保持著朋友關係。
隨後,自唐代開始,有則趣聞流傳甚廣,說有一天,慧遠、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三人談玄說道,談得十分投機。慧遠送他們出來時,竟然不知不覺中破戒送過了虎溪幾百步。(慧遠曾立誓說,自己要“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聽到虎嘯聲,三人才意識到過了虎溪的界線,於是三人相視大笑。(據此,“虎溪三笑”成為一個著名的古典中國畫主題。見下圖)
[元代]顏輝(款)《虎溪三笑圖》,絹本設色,148.6×86cm。私人藏品。
有後人考證,陸修靜所處時代要晚過慧遠、陶淵明近百年,如果這則故事屬實,那麼依據慧遠的生平推斷,道士陸修靜對應的人物,更像是當時與慧遠往來的彭城人劉遺民,而這位劉遺民,也是當時很有名的隱士。
如果陶淵明不是修道之人,又如何能與慧遠、劉遺民這樣的人談笑風生、流連忘返呢?亦或許,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非存在於我們身所在的這個空間,而是存在於另外的空間?
參考書目:《三國志‧魏書‧田疇傳》《陶靖節先生年譜考異》等。
宣告| 圖文來源網路,轉載此文旨在傳遞分享更多資訊之目的。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釋出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絡。
END
新增書藝公社小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