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市場讓人很陌生,指數天天漲,但手上的基金要死不活。
去年火爆的核心資產跌成屎,消費跪了,白酒不香了,就連醫療也扛不住了。
在二季度時,醫療和新能源、半導體一樣,還是黃袍加身的好賽道,高呼yyds。
但兩個月後,醫療暴跌31%,趕上了白酒大半年的跌幅。
醫療基金短時間回撤巨大,葛蘭、趙蓓“醫藥女神”的光環也逐漸黯淡,從神壇跌落凡間。
醫藥(療)為何慘遭毒打?集採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醫療還能起來嗎?
財報季收官,我們從中報來找找線索。
01
中報業績概覽
1、醫藥大盤
根據東莞證券統計,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業總營收1.08萬億,同比增長22.2%,淨利潤1231.9億元,同比增長45.9%。行業取得這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去年疫情影響基數較低、以及今年醫藥景氣度回升所致。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行業營收增速14.6%,淨利潤增速22.2%。環比增速降低,這說明疫情的影響正在消退,行業的發展也將回歸正常水平。
2、醫藥子行業
醫藥子行業較多,由於發展階段和景氣度不同,市場追捧的態度和給出的估值有明顯差異。
a、高速增長的有:生物製品、醫療服務
生物製品
上半年總收入782億元,同比增長35.5%,淨利潤186.6億元,同比增長101.4%。二季度營收和淨利增速分別為32.5%和108%,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持續繼續增長。
生物製品連續高增長,核心驅動是國內仿製藥市場被集採壓縮,推動生物藥蓬勃發展。此外上半年新冠疫苗開打,由於迅速放量,對行業規模拉動明顯。
醫療服務
上半年總收入461.2億元,同比增長52.2%,淨利潤66.9億元,同比增長103.4%。二季度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6.8%和5.22%。
細分板塊中,CXO保持在50%以上的中高增速,連鎖醫療(眼科、牙科、醫美整形等)因為去年受損於疫情,今年取得了100%以上的高增長。
正是因為亮眼的業績表現,這兩個細分板塊是今年表現最好的醫藥子賽道。
b、中低速增長的有:醫療器械、中藥、醫藥商業
醫療器械:上半年總收入1292.4億元,同比增長43.9%,淨利潤419億元,同比增長68.9%,2021Q2,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和8.87%,可見增速幾乎是斷崖式下滑。
原因是由於去年疫情影響,很多醫療企業(醫療手套、口罩、新冠檢測試劑、呼吸機等)爆賺,但今年不再具備這種條件。
中藥:上半年中藥板塊總收入1665.8億元,同比增長14.1%,淨利潤183.6億元,同比增長33.5%。其中二季度營收增長8.9%,淨利潤增長53.4%,維持住了上升的勢頭。
醫藥商業:上半年總收入4320.8億元,同比增長20.2%,淨利潤122.9億元,同比增長29.5%。2021Q2,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5.94%和19.64%,環比一季度增速有所下滑。
c、不增反降的有: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
化學原料藥:上半年總收入574.2億元,同比增長15.9%,淨利潤87.7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二季度營收增速7.31%,淨利潤增速下降8.15%,不僅業績增速降低較多,淨利潤已經是負增長。
化學制劑:上半年總收入1668.6億元,同比增長13.2%;淨利潤159.9億元,同比增長7.9%。到了二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0.6%和下降5%,同樣是增速下降,淨利潤負增長。
化學原料藥工藝成熟,技術壁壘低,有較為明顯的週期性;國內化學制劑以仿製藥為主,正是被集採重點關照的領域,市場規模被壓縮將成為常態。
02
醫藥頭上三把刀
從上可知,雖然各子行業的基本面各有優劣,但整體規模仍在增長,這也說明醫藥的成長性良好。
但從7月份開始,醫藥全行業殺跌,幾乎不留活口。
這又是為啥?
綜合來看,引發醫藥大跌的因素有集採、集採預期、估值過高,以及疫情影響消退等因素。
1、集採打殘一哥
具體到醫藥企業,最讓市場意外的是恆瑞炸雷。
恆瑞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收132.98億元,同比增加17.58%,淨利潤26.68億元,同比僅微增0.21%。
糟糕的是二季度,營收增長只有10%,而淨利潤同比下降13%,這是恆瑞數個季度以來首次負增長。
業績變臉的後果就是暴跌。
截止目前,恆瑞遭遇腰斬,市值蒸發3000億。恆瑞曾是漲幅超百倍的“藥茅”,是典型的好學生,今年這種跌法把許多投資者搞懵了。
恆瑞的業績困境,主要在於仿製藥被集採重錘。
在第5輪醫保談判中,恆瑞丟掉兩個重磅產品,其中就有市佔率超過50%的碘克沙醇注射液。
此外中標產品報價較低,使得仿製藥的銷售額大幅下滑。
再加上創新藥大單品卡瑞麗珠單抗,在今年3月份的醫保談判中降價幅度達到85%,這都影響了業績的增長。
2、集採預期的恐慌
集採會大幅壓縮產品的市場空間,對企業的的盈利能力造成顯著影響。
這已經在恆瑞、樂普醫療、華東醫藥等白馬股上屢屢驗證,如果連龍頭都扛不住,大多數醫藥同行可能會更慘。
正是在這種擔憂下,一旦被扣上“集採預期”的帽子,不管業績如何,先殺為敬。
今年5月,廣東16省聯盟帶量採購名單中包含了對生長激素相關產品的指導意見,在該市場中佔據壟斷地位的長春高新,開啟腰斬之路。
7.30日,安徽宣佈將對醫療裝置和檢測試劑進行集採。市場擔憂此舉可能會在全國推廣,相關公司業績恐暴雷,龍頭邁瑞醫療單日暴跌17%、安圖生物跌停。
8.22日,寧波醫保局會談進口牙供應商。市場預期如果牙科被集採,那麼眼科也跑不了。牙科、眼科產業鏈雙雙爆錘,牙茅通策醫療接近腰斬,眼茅愛爾眼科跌幅超過40%。
綜上,無論是長春高新、邁瑞醫療、還是通策愛爾。這些都是醫藥板塊的明星股,曾經漲幅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市場的關注度非常高。當他們的走勢崩壞,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恐慌,對整個板塊的悲觀情緒也會急速擴大。
所以集採可怕,集採預期也很可怕。這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只要一天懸在頭頂上,這種不確定性就會讓市場擔驚受怕。
3、高估值的恐慌
除了集採擾動,醫藥此輪暴跌,還跟自身估值過高有關。
去年疫情爆發,醫藥醫療受到催化,迎來了超級大牛市。
巔峰時行業估值被炒到70倍以上,龍頭股普遍100倍起步,可見市場之瘋狂,泡沫之巨大。
就拿恆瑞來說,春節前估值高達104倍,就算腰斬也還有50倍。半年報業績炸雷之後,市場發現50倍也不便宜,所以走勢萎靡,反彈無力。
醫療服務是上半年表現最好的醫藥子行業,其中以賣水的醫藥外包(CXO)和自費為主的專科醫療為代表。
市場偏愛的主要邏輯就是集採免疫,但由於被資金集火猛攻,估值也被打的很高,CXO普遍在40倍以上,其中有6家在100倍以上。
同樣的還有專科醫療。
在此輪調整前,像通策醫療、愛爾眼科、歐普康視、愛美客等估值均在150倍以上,在大跌後,也還有100倍。
雖然這幾個細分板塊沒有暴雷,但業績增速還是無法和估值匹配。當全行業下跌的時候,由於恐慌情緒傳導,不可避免的也會受到牽連。如果再出現預期外的利空,高估值就會受到動搖,比如牙科集採,下跌幅度也會更為猛烈。
此外,去年很多醫療企業因為疫情賺的盆滿缽滿,但今年疫情消退,市場擔憂這些公司的業績難以為繼,成為空頭做空的主力軍。
03
醫藥能買了嗎
1、醫藥長牛
儘管經常受到政策擾動,醫藥的長牛屬性不改,板塊批次產出大牛股,是A股的核心資產之一。
其實不止A股,美歐日等市場,醫藥都是機構超配的長牛資產。
醫藥行業長期走牛,核心原因就在於人類對健康的追求永無止境,這就決定了這是一個增量市場,而且看不到天花板。
而我國人口基數龐大,醫藥市場全球第二,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以及無比廣闊的成長空間。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我國2020年醫藥市場規模達到1.88萬億,2016年來複合增長率達到7.5%。
此外,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高,醫藥消費意識覺醒,再加之老齡化社會加速,用藥需求規模只增不減。
綜上,醫藥的增量非常確定,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根本邏輯。
2、投資建議
既然醫藥是坡長厚雪的賽道,那經過暴跌之後,是不是可以抄底了?
以全指醫藥來看,暴跌後的估值來到37.12倍,略低於中位值;PE百分位43.19%,只比過去56.81%的時間低。
從估值波動走勢來看,2015年大牛市時醫藥也曾到達過70倍以上的泡沫區間。此後經過了長達3年半的估值迴歸,一度被壓縮到極度低估的25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此輪醫藥泡沫和上次接近,當前也正在向均值迴歸。從位置上看,已經靠近30分位值的低估警戒線,處於合理的狀態。
根據醫藥的長牛屬性,每一次挖的坑都是黃金坑,因為從坑裡爬起來,以至於再創新高都是大機率事件。
但無法確定的是這次估值迴歸是不是也要用時三年,或者估值同樣被壓縮到25倍區間。如果真要跌到25倍,潛在的下跌空間超過30%。
而醫藥本身的位置也不算特別低,特別是剛剛經歷了一輪牛市,調整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市場的短期漲跌不可知,操作上需要非常謹慎。如果擔心還會暴跌,那就耐心等到低估以後再佈局;假如害怕踏空,可以在控制倉位的前提下,採取分批買入的策略。
如果漲了,哪怕買的少,但沒有浪費千載難逢的調整期;如果後面接著跌,也不怕,因為有充足的子彈可加倉。
很多人總是喜歡滿倉或者加杆杆梭哈,但30%以上的跌幅極有可能把人搞崩潰。如果忍不住割肉,或者爆倉就更糟糕,因為就算後面漲起來,漲的再高,都已經享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