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了顯示晶片從一片荒蕪到2D時代迅猛發展的故事,也看到了幾個公司抓住機遇成長為行業小巨頭。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雷軍的風口論,事實上行業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風口。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的故事就是關於顯示卡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著名風口:3D浪潮。
90年代下半葉,3D潮起
如果說1990-1995年是3D派系直接搶過2D派系風頭的話,那1995-1999年就是各顯示卡廠商針對2D和3D站隊的時期了,同時也有一種亂世的縮影。
上期提到, 3Dfx、ATI和英偉達這些後起之秀意欲迅速佔領3D顯示卡市場,Trident和S3肯定不會坐以待斃。Trident推出了3DImage 9850與3DImage 9750,S3則也推出了Savage 3D、Savage 4,兩位巨人熬是熬過了3D時代初期,但反響褒貶不一,廉頗老矣!明顯追不上新秀的步伐了。
3Dfx在3D時代初確實是順風順水,1997年面世的Voodoo後繼產品Voodoo Rush是他們家首款2D+3D顯示卡,但由於效能和相容性差,銷量堪憂。隨後3Dfx在次年重回純3D加速顯示卡設計,推出的Voodoo2再次以效能取勝,取得極佳的戰績。
然而執著於走多晶片路線的3Dfx,接連在Voodoo 3和Voodoo 5上都使用了多晶片設計,效能神話卻已不再。在迅速崛起的上升期,3Dfx幾乎開局完美,但是把一些運用了不成熟技術的產品當作主打產品推向市場後,預示著3Dfx離壽終不遠了。
正如百米短跑唯一目標就是拼命跑,途中假若走神半刻優勢就拱手讓人了。其中ATI可以說是最穩的,起跑後一直埋頭跑,在1997年推出的Rage Pro效能甚至已經和Voodoo平起平坐了。
而上面提到的3Dfx稍有失足,再定眼一看發現已經望塵莫及了。雖然英偉達起跑慢了,在1995-1996年的NV 1和NV 2遭遇失敗,最緊張的時候據聞連工資都發不出了。但是在1997年英偉達憑藉NV3,即RIVA 128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從此英偉達開始擁抱微軟的Direct 3D技術,其時效能已超越了Voodoo和Rage Pro。
1998年年初,RIVA 128銷售的數量已經過百萬了,隨後過了一個月,英偉達又推出了RIVA 128ZX,正式支援OpenGL。由於當時現象級遊戲雷神之錘並沒有採用GLIDE,3Dfx可謂屋漏又逢連雨夜,這樣也間接性讓英偉達取得優勢。
而英偉達乘勝追擊,於RIVA 128ZX推出的一個月後又再推出了NV4,即RIVA TNT。這一套農夫三拳徹底把3Dfx打懵了,幾乎每次3Dfx想辦法反擊時都被英偉達預判了3Dfx的預判。
在NV4時代,老黃也開始重視起顯示卡驅動,併為TNT編寫了全新的驅動,當時命名為“雷管”。同期ATI也推出了Rage 128系列顯示卡予以還擊,但並未有效撼動局勢。而高歌猛進的英偉達在1999年推出的RIVA TNT2,瞬間秒了Voodoo3和Rage 128系列。
之後英偉達又以TNT2晶片為基礎,衍生出了TNT2 Vanta、TNT2 M64、TNT2、TNT2 Pro、TNT2 Ultra等不同型號的產品,並搭配不同視訊記憶體的容量,從而將產品完全覆蓋到了高階、中階、入門三個不同定位及需求的玩家群體。自此以後,老黃以後的每一代產品都會進行效能、規格、定位的細分,追溯起來,這應該就算是老黃的刀法修行的起點了。
同在1999年,英偉達像是吃了狂暴藥水般,繼續推出了壓垮3Dfx的一款產品:GeForce 256系列,這系列產品開始正式支援大名鼎鼎的T&L功能(座標轉換和光源)。要知道3D圖形是由複雜的座標轉換和光源運算組成的,當顯示卡還沒有T&L功能時,座標處理和光源執行都是由CPU來處理的,CPU運算速度越快,遊戲越流暢。當圖形晶片具有T&L功能之後,CPU就得以從繁重的運算中解脫出來。
踏入21世紀之際,顯示卡戰場幾番角力後幾成定局,主流顯示卡市場裡基本只剩下英偉達和ATI,偶有其他廠商試圖掙扎,然而也掀不起大浪花了。
2D時代的老大哥Trident在2003年正式退出顯示卡市場,隨即將公司的顯示晶片部門轉賣給了XGI,2006年ATI併購了XGI在上海的聯盟公司遠弘科技,並接收了部分美國加州分部的工作人員,不久後AMD以54億美元併購了ATI,所以目前AMD或許還有Trident的血液也不出為奇。
另外一位老大哥S3則在2011年被HTC從VIA處收購,3Dfx進入21世紀不久後也被競爭對手英偉達收購。三位傳奇的未來就這樣草草落幕了。
自此,故事的時間線跨進了本世紀。舞臺的核心也從原本的百家爭鳴,到圍繞英偉達、ATI兩家爭霸展開。面對這樣頑強的對手,老黃又會發起怎樣的進攻?我們現在熟悉的名字AMD又會在顯示卡市場中以什麼樣的姿態登場?現在先保留一些懸念,下期將為大家帶來千禧年代紅綠廠的爭霸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