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拿破崙進攻俄國大敗,重要原因是在寒冬使用了錫制紐扣?近些年來,這個說法幾乎成了歷史定論,甚至被當成雞湯式的教育素材,一遍遍證明“細節決定成敗”或“不重視化學的後果”。
然而有些歷史學者偏偏要較真,用真正的細節否定了所謂的“拿破崙敗於紐扣”的說法。理由有些簡單地可笑,那就是法軍士兵根本不富裕,用不起這種奢侈的純錫紐扣。
什麼是“錫害”?
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遭到嚴重失敗,50萬大軍最終僅有2萬餘人逃回法國。除了軍事原因外,法軍後勤保障不力導致無法抵抗寒冬也是一個關鍵原因。某個傳統說法就將“錫制紐扣”拎了出來,認為法國軍隊不瞭解錫製品在嚴寒下的特性,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簡單來說,錫存在兩種同素異形體,分別是α-錫和β-錫。α-錫是一種易碎、粉狀、暗灰色的材料,幾乎沒有任何用途。β-錫則是一種亮銀色金屬材料,具有延展性且易於成型,可以製作產品。但是,β-錫如果長期暴露在低於零下十幾度的溫度時,就會轉變為α-錫,從而變成灰色粉末,這被稱為“錫害”。
因此,“拿破崙敗於紐扣”的說法認為,法軍的錫制紐扣在俄國寒冬都變成了粉末,讓軍大衣不能係扣,導致很多法軍因此被活活凍死。幾年前,加拿大化學家潘尼·萊科託哈還專門撰寫新書《拿破崙的鈕釦:改變世界歷史的17個分子》,暢談“拿破崙近60萬大軍活活凍死,可能是一些錫制鈕釦惹的禍”。
“錫紐扣”的說法大概是上世紀末出現的,作為研究拿破崙歷史的“新理論”已經流行了二、三十年。然而,筆者在小時候看到這個說法就表示懷疑:難道法軍士兵這麼呆板?這麼懶惰?錫紐扣壞了,就不能隨便找一些木頭的、骨頭的、銅鐵的扣子替代嗎?寧可活活被凍死,不知道自己拿針線縫個釦子?
法國士兵很“窮”,釦子反而有利於耐寒
現在看來,與筆者想法相同的人不在少數,西方一些學者也同樣產生了質疑。所謂的“拿破崙敗於紐扣”,更像是個別閉門造車的學者在上世紀突發奇想的產物。
大家首先質疑的,就是同樣和筆者小時候想到的東西,法國士兵怎麼可能只用錫制紐扣?從歷史資料來看,當時各國軍隊普遍使用的是骨制、木製紐扣,因為更便宜更容易生產。拿破崙進攻俄國的五十多萬大軍魚龍混雜,只有半數是法國人,軍裝都未必統一,紐扣更不可能統一做成昂貴的錫製品。
另外一點更重要,法軍雖然可能採用了一部分錫制紐扣,但後世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錫的純度。所謂“錫害”是β-錫在低溫下轉為α-錫,而後世學者提出的巨大危害性,卻是建立在對純錫試驗的結果上。然而,當時的法國人制造紐扣不可能用那麼高純度的錫,既沒有必要,也沒有那個成本。所以,法國人當時能使用的錫紐扣,最多隻能是混雜鉛鋅等金屬的低純度錫。
可以說,恰恰因為是法軍比較“窮”,使用了這種“質量不高”的錫紐扣,無意中反而更加耐寒。有實驗室測試顯示,這種純度不高的非合金錫需要在低溫下連續放置18個月,才會緩慢出現“錫害”,最終對產品結構造成重大的損害。然而,俄法1812年戰爭是6月爆發的,12月初拿破崙就逃回巴黎了,其中僅有不到兩個月屬於冬季嚴寒天氣,時間根本不足以造成重大的“錫害”。
最後還有一個更關鍵的歷史證據,那就是“沒有證據”,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留下任何一句有關法軍和錫紐扣的記載。國內外有關“拿破崙敗於紐扣”的一些文章,往往引用了俄國人對法軍醜態的記載,無非是“裹著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燒滿小洞的大衣”,卻根本找不到任何關於紐扣的隻言片語。
設想一下,如果幾十萬法軍因為沒有紐扣穿不上軍大衣,那麼絕對是一個讓很多人記憶深刻的重大慘況,絕不會在上世紀末才會被人“新發現”。
另外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當時追擊法軍的俄軍,同樣因暴露在嚴寒中作戰,導致士兵大量凍傷。由於俄軍凍傷嚴重,兵力不足的庫圖佐夫已無力圍殲法軍,也未能進行徹底追擊。這也能看出,俄羅斯冬季嚴寒的殘酷,不是幾個紐扣、一身冬裝或一個火堆就那麼容易對付的。
所以,“錫紐扣導致拿破崙戰敗”可以確認是現代才出現的歷史假說,而且基本能判定不符合史實。(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