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中原王朝的視野,不算是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彼時,燕雲十六州歸於遼,河西成為西夏之地,交趾、南詔獨立建國。要說幽雲地區是北宋一百八十多年的痛,那河西之地就是北宋九代帝王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了!
前有三國魏蜀吳,後有三國宋遼夏,在西夏人眼裡,他們是與宋、遼平起平坐的西朝。至於西夏的發家史,至早要從唐代開始算了。
党項一族原居四川松潘之地,隨著戰亂不斷內遷,有鑑於安史之亂的教訓,唐代宗聽取郭子儀的建議,將党項族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在唐代,這一塊叫“平夏”。
唐末,党項族的發展迎來了大的轉機。參與平定黃巢起義,收復帝都長安,也因為這些功勞,党項首領李思恭被僖宗皇帝封為夏國公和夏州節度使,還被第二次賜國姓。
從此,定難軍形成了,擁有銀、夏、綏、宥、靜等五州之地。歷史進入了五代,不管誰是中原老大,定難軍皆俯首稱臣,一直維持著半獨立狀態。
趙匡胤稱帝后,迅速穩定國內形勢,繼而掃蕩各地藩鎮,意圖統一神州。不知是何緣故,他放了定難軍一馬,接受定難軍節度使稱臣之舉,“許之世襲”。
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入京朝見太宗皇帝,自願獻出銀、夏、綏、宥四州,但其弟李繼遷不服,逃到斤澤,與宋對抗。雍熙二年,李繼遷誘殺宋將曹光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與宋決裂。
為了尋求外援,向遼請降,被遼帝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包圍靈武城。太宗大怒,派五路大軍討伐,結果戰敗。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靜五州給李繼遷。鹹平五年,李繼遷相繼攻陷靈州,涼州。
之後的西夏就是慢慢走上巔峰了,李德明經營幾十年,終於控制整個河西走廊,西夏因此具有建國稱號的基礎。天聖十年,李元昊繼位。他棄李姓,改稱嵬名氏,使用自己的年號。而後建宮殿,設官位,定服飾,創兵制,立軍名,創造西夏文,頒佈禿髮令。
此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元昊這,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寶元元年,元昊稱帝,建國大夏。這下徹底惹怒了宋,仁宗下詔“削奪賜姓官爵”,並積極準備征討西夏。
宋夏因此開啟了百年戰爭模式。寶元二年,三川口之戰,西夏主動進攻宋,宋軍以大規模損失為代價抵禦住西夏軍的入侵,被迫轉入被動防禦。康定二年,好水川之戰,西夏再次主動進攻,宋軍慘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幾乎全軍覆沒。慶曆二年,定川寨之戰,西夏再一次進攻宋,結果宋軍又一次戰敗。
接連三次戰敗,仁宗皇帝很是震怒,元昊雖然勝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天平處於平衡狀態時,也就意味著和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慶曆四年,宋夏和議,史稱“慶曆和議”。往後幾十年間,雙方沒有再發生大的戰事。
英宗治平元年,西夏攻略慶州被宋軍擊敗。神宗熙寧、元豐年間三次進攻西夏,以元豐年間為勝,號稱元豐五路伐夏,但是沒有達到滅亡西夏的目標,只攻取了銀、石、夏、宥等州和橫山北側一些軍事據點,且宋軍本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哲宗年間,宋夏發生了三次大規模戰爭,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取得了勝利,《宋史》說:“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徽宗年間,橫山之戰,宋軍大敗夏軍,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按照劇情發展,西夏最終會被宋滅掉,可惜金軍攻擊北宋,導致北宋滅亡,西夏不僅躲過滅國之禍,還趁機蠶食宋西北之地。此後,西夏延續國運百年,直到蒙古大軍的到來。
或許是天意如此,從太宗到徽宗幾代帝王孜孜不倦的想要滅夏,想要恢復漢唐故土,一百年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代價,眼看就要成功,結果只是夢一場。也許,河西故土對於北宋來說真的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及的夢罷了!
(宣告: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