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普拉德-威利綜合徵、先天性心肌緻密化不全、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隱睪、小樣兒、母體甲減、肝功能檢查異常……
張強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和妻子滿懷期待的寶寶一出生竟然帶有這麼多疾病。拿到寶寶確診報告的時候,張強(化名)的手是抖的。
妻子在43歲高齡懷孕,因為此前已經有過一個患腎母細胞瘤的孩子,為防萬一,從懷孕起,夫妻二人就自費到上海某三甲醫院認認真真做每一次的產前檢查。
然而,18次產檢,每一次的“結果正常”都不斷加深張強的疑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高齡生產自費產前檢查
一個多月前,張強和妻子還對這個寶寶的出生滿懷憧憬,畢竟想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一直是夫妻二人的心願。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3歲時,不幸查出了腎母細胞瘤,隨後摘除了右腎。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健康”是他們最大的渴望。
為了讓生病的孩子有個陪伴,讓這個家庭再添希望,妻子40歲那年,冒著高齡生產的危險,打算再要一個孩子。經過兩三年的積極備孕,2021年初,喜訊終於傳來——妻子懷孕了。
此時正在上海務工的二人,生怕高齡生產和腎母細胞瘤會對寶寶產生影響,為了讓孩子健康平安降生,即使妻子沒有醫保,也依然決定自費到三甲醫院做產前檢查。
超聲、排畸、羊水穿刺……18次的檢查都顯示這是個健康的寶寶。就在孩子出生那天,醫生還在阿氏評分上給出了10分的滿分。
然而,當張強抱到寶寶的時候,他卻發現了不對勁。
“一般嬰兒都會主動喝奶,但是我發現寶寶不怎麼會吃東西,第二天洗澡,他也不會哭。”
寶寶一系列反常讓張強越來越覺得,這個寶寶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疾病。
張強隨即將寶寶帶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查。
抽血、靜脈採血、動脈採血、肌肉活檢……才不到一週的嬰兒就接受了這麼多項檢查,這讓張強心疼不已。
幾天後,心疼之上又添心驚,檢查報告上的7項疾病都在告訴他們:這不是一個健康正常的寶寶。
普通產檢很難發現這類疾病
為何18次產檢都查不出這些問題?這讓張強百思不得其解。
為此,他翻閱了大量資料,同時與產檢醫院溝通,多家醫院詢問專家,最終得出了答案:一切都是普拉德-威利綜合徵在作怪。
普拉德-威利綜合徵俗稱小胖威利綜合徵,因1965年Prader、Labhart和Willi三位醫生詳細報道了該病而命名,是一種複雜的因特定染色體區域內遺傳物質改變所導致的疾病,會導致一系列以認知、行為、神經和內分泌障礙為顯著表現的罕見神經發育性疾病。
《中國Prader-Willi綜合徵診治專家共識(2015)》顯示,對於小胖威利綜合徵,我國缺乏流行病學資料,國外不同人群的發病率約為1/10000~1/30000,極易致漏診或延誤診斷,確診需依據分子遺傳診斷。
“作為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基因病,小胖威利綜合徵主要是由於第15號染色體的區域性區域出現缺失或者單親二體等的異常引起,症狀主要表現為早期餵養困難、哭聲弱、肌張力不足,同時伴有特殊面容、身材矮小、小手小腳、生長延遲、心智遲緩、性腺發育不良,及嚴重的行為問題。”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蔣宇林介紹。
這就意味著,寶寶出現的其他疾病,如小樣兒、隱睪、先天性心肌緻密化不全等,大部分都是小胖威利綜合徵帶來的併發症。
“在診斷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普通的產檢篩查中也很難發現小胖威利綜合徵,即使透過羊水穿刺檢測,由於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特殊的檢測方法,對於這些相對罕見的疾病檢出率仍然很低。”蔣宇林說,如果普通產檢未發現明顯異常,很少有人會想到去做相關專項的檢查。
“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張強與產檢醫院溝通後,耳邊迴響著醫生這句話,他知道,醫院在產檢時,已經考慮到他們夫妻二人的特殊情況,推薦做了羊水穿刺、染色體等檢查,但是……張強不願多想,目前寶寶的身體狀況已成事實,而他也只能接受。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強儼然成為了小胖威利綜合徵方面的“半個專家”。他現在要做的,除了安撫情緒低迷的妻子、照顧生病的寶寶,還要為寶寶的治療多做打算。
無法治癒罕見病認知率低
從文獻報告來看,小胖威利綜合徵患兒平均壽命與普通人相差不大,主要影響壽命的因素還是食慾爆發造成肥胖,從而引發一系列如代謝紊亂、高血壓、冠心病、睡眠呼吸暫停等併發症,甚至會有猝死危險。
此外,這種病症會導致患兒的多方面發育障礙,尤其是智力方面,會伴有輕度到中度智力障礙,儘管仍能擁有正常的語言能力,但在進行智力測試時,水平最高也只能達到正常範圍的下限,經常出現各種情緒障礙。
讓張強更為揪心的是,小胖威利綜合徵臨床症狀表現非常多,而且在不同的生長髮育階段,表現也不盡相同。
《中國Prader-Willi綜合徵診治專家共識(2015)》列出小胖威利綜合徵不同年齡階段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胎兒期~3歲期間,隨著年齡增長,長顱、窄面、杏仁眼、活動少,吮吸無力、生長緩慢或停滯。3~10歲,40%~100%患兒因生長激素缺乏導致身材矮小。
《中國Prader-Willi綜合徵診治專家共識(2015) 》關於小胖威利綜合徵不同年齡階段的主要臨床表現。
目前國內外醫學水平還沒有完全根治這種疾病的辦法,患者只能一生都在監護管理下進行生活。由於患者存在有多其他方面的問題,還需要長期根據情況而進行生長激素、康復訓練及併發症治療。
然而,相比之下,張強一家又是幸運的,寶寶在剛出生時就被確診,能夠及時地接受針對性治療。
大量資料顯示,由於這種疾病認知率太低,基層醫療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患兒往往被誤診為腦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等,直到青春期才能被確診,已經錯過了最佳介入治療時間。
“我們想著,能陪他治療到哪一步,就一直治。”張強說,醫院建議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展開治療,他也在為此積極做準備,既然選擇給了寶寶生命,那就要對他負責到底。
元旦這天,張強在紙上端端正正寫下“沐陽”兩個字,這是他給寶寶取的名字,也寄託了他們一家人對寶寶的期望——“沐浴在陽光下,平平安安地長大。”
本文首發自2022-01-07 健康時報《18次產檢還是生出問題寶寶》
編輯:任璇
審稿:楊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