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王利宏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突然發作的腦血液迴圈障礙性疾病。通俗來講,就是腦部血液迴圈突然被堵住、中斷了。以往,人們只有過了50歲才會擔心罹患中風,但如今該病日漸年輕化,從發病年齡看,小於45歲的患者約佔10%。所以,無論處於什麼年齡段都應繃緊預防中風這根弦。
臨床中,我們發現老年青年的身體素質不同,就連中風的危險因素也有差異。老年人中風與很多因素有關,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伴隨高血壓居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會慢慢令管腔變窄,一旦斑塊破裂,極有可能形成血栓,堵塞管腔,引起缺血性中風。血壓高低與腦血流量關係密切,在控制了其他危險因素後,收縮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缺血性中風風險便會增加47%;舒張壓每升高5毫米汞柱,中風風險會增加46%。這是由於血壓升高會對斑塊形成、破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造成血管閉塞。
此外,老年人常合併多種疾病,如房顫、瓣膜病、心肌病、高血脂、糖尿病,這些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血流紊亂,形成遊離栓子,脫落後經血流進入腦動脈,發生栓塞性中風。
在門診中,青年人中風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的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雖然低於老年人,但仍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腦囊蟲病和結核病等也可誘發青年缺血性中風;遺傳和心源性病變也是青年發生中風的高危因素,直系親屬中有血管病史(包括腦血管、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病等)者,如果出現典型臨床表現,如眼底血管病變者出現視物模糊、腎血管病變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血尿、中風者影像學檢查發現腦白質病變等,都要考慮並排查遺傳相關性疾病。部分青年人存在心臟隱性結構異常,一般情況下不會致病,但在血流動力學出現相對紊亂等情況下,比如熬夜、過勞時就可能出現高凝因素,形成血栓,或在用力排便時,胸腔壓力增高,導致心臟內異常血栓脫落,栓子隨血液迴圈流向腦內血管,就可能發生腦梗。
無論老年還是青年,預防中風都應採取三級策略。一級預防:防住“三高”和肥胖,多吃果蔬和粗糧,飲食宜清淡;老年患者每年都應體檢,及時發現誘發中風的危險因素。二級預防:患者在出現“三高”、房顫等臨床症狀時,要及時就醫,請醫生有針對性地給予治療。三級預防:主要是臨床預防,醫生會針對患者病情采取康復護理策略,預防併發症的出現。
在此基礎上,一老一少防中風也有側重。比如,老人應更重視房顫,這種嚴重的心律失常容易產生心房血栓,栓子一旦脫落,可能引起中風,因此要做到早診早治。如果有心悸、頭暈等症狀,要及時到心血管內科就診;如果無明顯症狀,後續可定期檢查;明確有房顫的患者,要積極進行抗凝治療。
相較於老年人,青年人房顫患病率較低,但卵圓孔未閉、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的比例更高。所以,除了要做到積極控制傳統危險因素外,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查。另外,研究顯示,18~45歲的年輕群體,血壓超過120/80毫米汞柱,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就會升高,因此血壓控制應更嚴格。生活中做到少喝酒,不吸菸,保持心情愉悅,早睡早起,堅持運動。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