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臺
關於不要“神化”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將帥的話,我說過很多次。
之所以反覆強調不要“神化”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將帥,是因為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獲勝的戰爭關鍵並不在於將帥的指揮,而是在於“解放軍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
這不是唱高調,真不是。
因為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這一點,就連國民黨官兵都知道。
比如淮海戰役時,主動被俘的國民黨二十五軍某營主官告訴解放軍:“我們早想過來了......昨晚你們來攻我們時,我們再也不想打了,當士兵的更不願打。”
原因是什麼?
原因就是國民黨官兵知道解放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而這些主動投降的國民黨官兵自認自己是窮人。
實話實說,在1949年以前,不管是解放軍還是國民黨方面,都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兵役制度,真正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就那麼多。
兩邊真正比拼的是“如何讓這些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心甘情願為我所用”。
這方面,解放軍能讓國民黨軍別說車尾燈了,就連尾氣都聞不到。
解放軍因為戰俘政策好,因為國民黨軍都知道解放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所以解放軍能做到“上午俘虜國民黨士兵,下午就能拿起武器與國民黨軍英勇作戰”。
粟裕將軍就曾在談到淮海戰役時說過:“敵人計程車兵在他們那兒士氣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們這邊,馬上可以打仗。我們實行即俘即教即戰的政策,非常成功。”
很多“解放戰士”只要一換了陣營,就如同“脫胎換骨”了一樣,先前在國民黨部隊裡可能並不出眾,甚至可能是個流氓兵痞,但到了解放軍,就變得十分勇敢。
比如,晉冀魯豫解放軍6縱戰士王克勤是1945年10月邯鄲戰役被俘參加解放軍的,最初只是一個技術出眾但情緒低落的機槍手,但經過改造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先後立下了九次戰功。
而國民黨軍即使在某些戰鬥中俘虜瞭解放軍士兵,也很難立刻將戰俘轉換為士兵,甚至根本做不到。
許多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士兵一遇到機會就逃跑。
國民黨新聞人員稱,“我們的處境與日本人無異,老百姓都把我們當作敵人看待,因之全線不能控制。”
所以我們看到國民黨“御林軍”整編七十四師雖然在漣水讓華野吃了一個大虧,華野甚至犧牲了一個縱隊司令員,但是,漣水之戰解放軍也讓整編七十四師大傷元氣,甚至成了孟良崮戰役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這才是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摧枯拉朽的真正原因。
如果林彪、粟裕這些將領和衛立煌、杜聿明交換,難道僅憑林彪、粟裕就能解決國民黨軍無法轉換解放軍戰俘的根本痼疾?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在東北戰場的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不精銳嗎?
四野戰史裡給予了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非常高的評價,戰史裡認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士兵和基層軍官表現得非常頑強,許多連隊,打的就剩幾個人了,還負隅頑抗。
但是,國民黨的糟糕的民生、經濟政策決定了新一軍與新六軍這種精銳在國民黨這裡,只會越打越弱。
廖耀湘在若干年後談到為什麼在東北戰場上越打越保守時就提到,新六軍在早期雖然連戰連捷,但是部隊消耗很大,俘虜的戰俘又受“毒害”很深,很難轉化,士兵和基層軍官全靠後方補充,但是補充的人力素質又遠遠不如抗戰初期的新六軍;到了後期,新六軍總體戰力只有才進入東北的四五成。
廖耀湘提到的這一點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癌症,別說陳誠、衛立煌、杜聿明解決不了,就是蔣介石本人恐怕都解決不了這個癌症。
即使林彪與粟裕“換過去”,他們就能解決這個癌症?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也許真交換過去,林粟兩位將軍能因為自己的指揮才華讓國民黨軍多贏一兩次,三大戰役時少被殲滅一些部隊,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能推遲半年解放全國,我估計就是他們能力的極限了。
歸根結底,還是毛主席說得好: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英雄。
所以,過於“神化”解放軍個別將領,其實是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們的一種褻瀆。
還是那句話,若林彪與粟裕和衛立煌、杜聿明易地而處,那麼失敗者一定是站在國民黨那邊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