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1月6日,“致敬戰疫的青春”首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主題分享會在廣州舉行,首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王吉光獲選。據瞭解,王吉光在計算生物學與醫學資訊學領域鑽研不懈,攻克醫學難題,創造生的奇蹟。為此,南方都市報獨家專訪王吉光,瞭解其工作經歷和獲獎感受。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獲評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有何感受?
王吉光:獲得此獎項很榮幸,非常感謝鍾南山院士及評審委員的認可和鼓勵。鍾院士是我們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楷模,能夠獲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是莫大的榮譽和鼓舞。我的大部分工作是透過與內地醫院合作完成的,因此非常感謝我的合作者,同時非常感謝國家對大灣區的大力支援。當然也尤其感謝我的團隊成員,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成績。
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是很高的榮譽,雖然主要面向醫學研究,但也同時注重基礎研究和新興的交叉學科。對我個人來說,獲得該獎項,使我更加堅定了利用大資料和計算方法研究人類疾病的研究方向,對於計算生物學和醫學資訊學這個相對較新的研究方向來說,這個榮譽也起到極大的激勵作用。
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跨過學科門檻,選擇投身交叉學科研究;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方法,分析解決醫學問題,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推動科技進步,幫助人類儘早攻克各型別複雜疾病。
南都:據瞭解,您在計算生物學與醫學資訊學領域鑽研不懈。能否詳細談談您的研究領域和內容?
王吉光:我本人是應用數學背景,主要從事計算生物學和醫學資訊學研究。近期,我們團隊主要透過基因組學和人工智慧方法研究生物醫學問題。透過與內地及香港多家醫院合作,我們對病人的資料進行多組學測序和資料探勘。
我們團隊主要關注顱內的一些複雜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精準診斷、治療,最近關注的課題包括彌散型腦膠母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顱內動靜脈畸形等。具體來說,在與北京天壇醫院的合作中,我們取得了若干有臨床意義的研究成果,包括在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可靶向的METex14致癌突變,推動了針對MET的一期臨床試驗;在替莫唑胺治療後復發的膠質瘤中發現MGMT融合基因,闡明瞭這個基因融合可以導致腫瘤抗藥的現象;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內皮細胞中發現MEKK3-I441M啟用性突變,並結合影像資料,定義了海綿狀血管瘤的分子分型,為潛在的無痛診治提供理論依據。
南都:您首次定義海綿狀血管瘤的分子分型,這個研究對患者以及推動科研發展有何具體作用和意義?
王吉光:海綿狀血管瘤的分子分型是我們同北京天壇醫院的曹勇教授團隊一起提出的針對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病人的分型策略。最近,在北京天壇醫院合作者收集的病人標本的測序資料中,我們利用計算方法發現了一個體細胞基因突變,叫做MEKK3-I441M, 這個突變可以有效啟用血管內皮細胞中的MEKK3蛋白質,導致下游通路過分活躍,進而促使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這個過程很可能是導致海綿狀血管瘤發生的分子機制之一。我們做了蛋白動態模擬和一些簡單的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突變顯著地富集在“爆米花”狀的海綿狀血管瘤中,表明基因型和影像特徵存在某種特殊的關聯。因此我們提出,這類具有MEKK3-I441M突變的病人應該屬於不同的分子亞型。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將針對這一亞型開發更有效的確診方法,並透過更多分子生物學試驗和藥物篩選來尋找針對這一特殊亞型病人的無創治療方法。
南都:作為醫療領域的創新青年,您對中國的醫學事業發展有何看法和期望?
王吉光:目前我們國家的醫學人才在迅速增加,醫學事業正在飛速進步,然而當前很多領域和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很多臨床治療方案都是基於歐美的指南和準則制定的。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中國人群的生活習慣和遺傳背景與歐美很不相同,發病機制或許也不相同。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研究真正適用於我們中國人群的最有效的精準治療方案。而這一過程並不容易,需要不同地區、不同學科、不同團隊緊密合作,才有可能完成。
南都:接下來您和團隊有何研究計劃?
王吉光:我們團隊主要研究兩個科學問題,一個是癌症自身以及在治療下的演化模式,另外一個是種系突變與體細胞突變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我們團隊在針對多種顱內的重大疾病展開研究,希望可以搞清楚疾病機制,進而找到合理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採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通訊員 談家誠
圖片:通訊員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