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燦若星河,能征善戰的猛將如雲,僅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就有1614位開國元勳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軍委兩次審議確認了36位軍事家的名單,其中有11位犧牲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按資歷至少都是大將標準。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上千名開國將帥和無以計數的犧牲英烈中,僅有36人獲得軍事家的殊榮,足以證明這份榮譽是極高的。在這36位軍事家中,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楊尚昆、李先念都屬於統帥級人物,還有20位開國元帥和大將,沒有一位上將進入36人名單,可見軍事家的評定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的。
在36位軍事家中,犧牲在新中國成立前的11位人分別為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人民軍隊在22年革命戰爭中犧牲的優秀將領不計其數,英烈前仆後繼,但能夠入選軍事家名單的犧牲將領只有這11人。可見,在官方評定標準中,他們最低都符合大將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1955年大授銜,對於元帥、大將把控很嚴,經過多方面權衡才最終確定各10人,很多優秀的黨和領導人、高階將領因諸多方面也都沒有參加授銜。假設這11位將領不犧牲,如果1955年大將名額依然保持10人不變的話,有誰能夠躋身“十大大將”?
首先看一下1955年授銜時,大將的幾條“硬槓槓”:
要參加過1927年之後黨領導的幾次重要武裝起義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必須是紅軍軍級幹部、八路軍旅級(新四軍師級)幹部、解放軍大軍區副職以上領導職務。
這些標準僅僅是基礎線,而不是說符合這幾條,就一定會授予大將軍銜。
比如李先念,紅軍時期是軍政委,抗戰時期是新四軍師長,解放戰爭時期當過軍區司令,按資歷應授大將,可是因其到地方工作,最終沒有授予軍銜。譚震林、程子華等人,他們的情況大抵上也是如此。
再來看看這11位犧牲將領的具體情況。
葉挺參加革命很早,中共早期三大起義他就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兩個,抗戰期間還擔任過新四軍軍長,按資歷連元帥都夠了。
但葉挺的短板是,大革命時期一度對革命悲觀失敗,後來曾長期在國外居留,因此他沒有紅軍時期的履歷。擔任新四軍軍長後,在戰績上又乏善可陳,因皖南事變又被蔣介石扣押四年時間。葉挺復出後,全國各大戰略區黨政軍的領導格局已經確定,葉挺很難執掌一方野戰大軍,比如,東北有林彪、華東有陳粟、中原有李先念、晉冀魯豫有劉鄧、西北先有賀龍後又彭德懷、晉察冀有聶榮臻,葉挺沒有絕對的理由取代上面任何一人。
這樣,葉挺基本上會留在後方協助參贊軍事,或跟隨周恩來負責統戰工作,在解放後繼續從事地方工作,在某個政府部門任職,因此很難授予軍銜。
曾中生、彭雪楓、方誌敏、劉志丹都屬於軍政兼優的高階將領,既能在前線帶兵打仗,又能在後方做黨務和統戰工作,能文能武。他們幾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大體上與李先念、譚震林等人的情況相似。
如彭雪楓,紅軍時期就是一員猛將,長征後期是與林彪、葉劍英並列的縱隊司令員,抗戰時期又擔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此前,彭雪楓還在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代表八路軍、新四軍與國民黨方面打交道,從事統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如劉志丹,他是西北紅軍的主要代表之一。如果他健在,肯定要比閻紅彥更適合作為西北紅軍的被授銜。閻紅彥是上將,劉志丹按資歷授予大將是當之無愧的。關鍵是看中央如何用劉志丹,是將其放到軍事崗位上,還是放到地方工作崗位上。
新中國不缺乏軍事幹部,但獨當一面的高階幹部相對來說是“寶貝旮沓”,因此格外受到重用。中央很有可能讓他們到地方上發揮更大潛力和能量。這樣一來,他們也有很大的機率脫下軍裝,最後與授銜失之交臂。
許繼慎、蔡申熙是來自鄂豫皖根據地的紅軍軍長,他們都畢業於黃埔軍校,犧牲前都擔任過紅軍軍長。
在大將中,王樹聲是鄂豫皖的代表,他在紅四方面軍中是資歷最老的,是黃麻起義的發起者和參與者之一,在鄂豫皖時期是紅25軍副軍長、73師師長。到川陝後,王樹聲又擔任了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王樹聲與許繼慎、蔡申熙,職務、戰功相差不多,大體在伯仲之間。但王樹聲資歷老,如果要選一人作為紅四方面軍的大將代表,還是以王樹聲的機率為大。
羅炳輝、黃公略的情況與許繼慎、蔡申熙也基本類似,他們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時都擔任過紅軍軍長,但他們與同樣出身中央蘇區的黃克誠、肖勁光、羅瑞卿等人相比,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替代優勢。
左權是八路軍副參謀長,長期在一線作戰。他如果不犧牲那麼早,解放戰爭時期他的去向可能是兩處,一個是晉察冀,一個是西北,這兩個地方都是高階軍事幹部相對缺乏的大戰略區。左權很有可能到晉察冀或西北出任野戰軍指揮員,給聶榮臻或彭德懷當軍事副手,在新中國成立後,按職務順理成章被授予大將軍銜。
在這些人中間,左權被授予大將,幾乎也是最無爭議的。
段德昌來自湘鄂西根據地,是洪湖蘇區的主要領導人,他與“十大大將”中紅二方面軍的代表許光達,在蘇區時都是紅軍師長,也都出身於紅二軍團的前身紅三軍,是賀龍元帥的老部下。
但是段德昌當紅軍師長要比許光達早一年。考慮到許光達曾經因負傷離開軍隊十年之久,如果段德昌不是因“肅反”被錯殺,其後期成就很有可能超過許光達,在大授銜時以紅二方面軍的代表人物被授予大將軍銜。
這樣來看,在犧牲的11位軍事家中,如果一直活到革命勝利,左權、段德昌是最有可能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其次是劉志丹,他的代表性最為突出;再次,曾中生、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許繼慎、蔡申熙、方誌敏大體在伯仲之間,需要與同一“段位”的人比較後期的綜合發展成就;葉挺被授銜的機率相對是最低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更是見仁見智的事。每個軍迷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