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鄂西北軍區,可能許多朋友都不是很熟悉。主要原因是該軍區在我軍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從成立到撤銷只存在了小半年時間。1946年9月1日,活動在鄂西北一帶的中原軍區第1縱隊與第2縱隊第15旅和江漢軍區部隊合併組成鄂西北軍區,下轄四個分軍區,總兵力8000多人。
鄂西北軍區成立後,國民黨調集了6個整編師十餘萬大軍對我軍展開了瘋狂圍攻。由於是在敵後作戰,部隊給養得不到保障,傷病員的安置也成了難題。面對困難,不少指戰員都迫切希望能早日回到中原軍區。9月8日,鄂西北軍區黨委給中央去電:我們近萬人遊擊於貧窮之山林地區,秋收群眾糧食亦很困難,大雪封山,我們陷於凍餓之境。鄂西北實非容納大兵團之地。如有可能歸隊,以早為好。
兩天後,中央覆電:“堅決克服歸隊思想,在敵人後方創立幾個根據地,立穩腳跟,牽制大量敵人,這是你們的神聖任務。”鄂西北軍區主要領導接到指示後,立即開會研究,決定部隊分散活動,充分調動敵人,在運動戰中把握機會殲敵,創造以武當山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在之後的半年時間內,國民黨依靠兵力優勢,不斷對鄂西北軍區發動圍攻。
到1947年2月,鄂西北根據地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在內線打破敵人圍攻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經上級批准後,軍區主力轉移到湘鄂川黔等外線地區作戰,組成江南遊擊縱隊,直屬中原軍區領導,鄂西北軍區正式撤銷。從成立到撤銷,鄂西北軍區僅存在了小半年時間。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卻牽制了十餘萬國軍主力,減輕了其他解放區的壓力。
那麼1955年授銜的時候,鄂西北軍區的主要領導都被授予了何種軍銜呢?鄂西北軍區成立之初,司令員為王樹聲,第一副司令為劉昌毅,第二副司令為羅厚福,第三副司令為張才千。大授銜的時候,王樹聲是大將,劉昌毅和張才千都是中將,第二副司令羅厚福卻僅被授予大校軍銜。王樹聲授大將很好理解,紅軍時期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授大將並不為過。
剩下的三個副司令員當中,羅厚福和張才千在紅軍時期都擔任過師長,劉昌毅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團長。1955年授勳的時候,張才千獲得了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劉昌毅獲得了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羅厚福則獲得了三枚一級勳章。也就是說,羅厚福紅軍時期的職務比劉昌毅高,抗戰時期的職務比張才千高。
以此來看的話,羅厚福至少也應該被授予中將才對,但最終他只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這是為何呢?1935年11月份的時候,羅厚福出任鄂東北道委第三路遊擊師師長,這是他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雖然是一個師的番號,但總兵力僅有300餘人,到1938年3月份的時候也不過400多人,被編入高敬亭的第四支隊第9團第2營。
以此來看,羅厚福任師長的遊擊師在實力上不僅不能和張才千任師長的紅4軍第12師相比,就是和劉昌毅任團長的紅9軍76團也沒法比。這在1952年定級的時候也反映了出來,張才千和劉昌毅都定為正軍級,最終授予中將軍銜;羅厚福則被定為正師級,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446名正師級幹部只有125人被授予少將軍銜,其餘都被授予大校軍銜。羅厚福由於紅軍時期長期在大別山打游擊,戰功不是很顯著,因此也被授予了大校軍銜,6年後晉升為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