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1948年的三大戰役是規模最宏大、最驚心動魄的。隨著三大戰役的接連獲勝,國軍主力部隊150多萬人被殲滅,隨後就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南下了。
在大家的潛在印象中,三大戰役似乎是同一時間段的,實際上則不然。最早開打,也最關鍵的是遼瀋戰役,這一戰役的獲勝直接推動了之後的兩大戰役。在遼瀋戰役中,最關鍵的則是攻錦之戰,雖說是攻城戰,但由於國軍組成了東進和西進兵團,因此阻擊國軍援軍的作戰便極為重要。
尤其國軍東進兵團就在葫蘆島一帶,其到錦州的距離極近,因此在塔山一線的阻擊便更加關鍵。
在東北野戰軍的部署中,阻擊國軍東進兵團的兵力有第4縱隊、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等部,另外第1縱隊主力在錦州與塔山之間擔負總預備隊任務。
廣義上的阻擊作戰其實時間很長,不過由於阻擊戰主要是保障攻錦作戰,因此現在所說的塔山阻擊戰一般只指10月10日到15日這六天時間,主要發生在第4縱隊陣地上的戰鬥。
這幾天的血戰是非常殘酷的,不論是軍史記述,還是民間討論,亦或是《大決戰》等電影中,都有很多著墨。
而在大家對塔山阻擊戰的討論中,對於國軍獨立95師的密集隊形攻擊關注比較多,當然主要是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這種戰術比較愚蠢。
因為大家在潛意識中以為獨立95師的攻擊就是通俗意義上理解的人海戰術,一大堆人往前衝就算了。我們都知道在密集火力面前,這樣的密集衝鋒是無效的。既然東野的火力比較強大,那獨立95師這樣的攻擊方式,自然只能落得個大敗而回的結局了。
但是我們在梳理塔山阻擊戰這6日戰況的時候卻發現,獨立95師採用密集隊形猛攻的那一天,給我軍造成的壓力反倒是最大的,我軍在那一天的傷亡也是最大的。
在戰史中,4縱在這幾天的傷亡分別是:
10月10日傷亡319人、11日傷亡563人、12日沒有大戰事、13日傷亡1048人、14日傷亡715人、15日傷亡470人。
其中唯一一天傷亡上千人的,即是獨立95師參戰的那一天,而12日之所以沒有大戰事,主要是國軍新到部隊在整頓,同時檢視地形,準備作戰計劃。
所以說如果獨立95師的戰術真的如大家潛意識中認為的那麼愚蠢的話,在這一天是不會讓我軍傷亡上千人的,更不會有一線陣地一度被突破數處的情況。由此,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審視下,當天的戰鬥到底是怎麼打的。
當日的戰場情況如何,實際指揮和參戰的人肯定要說得更清楚。
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將軍的回憶文章中這麼寫道:
(獨立95師)一個衝鋒隊上來,全端著衝鋒槍,再一個衝鋒隊上來,全端著輕機槍,一律使用自動火器。那些頭戴大蓋帽的軍官,好像是吃了“刀槍不入護身符”的紅槍會頭子,遠遠地跑在隊伍的前頭,拼死賣命。他們把屍體壘作活動工事,向我陣地一步步推進,進攻的兇猛程度,是幾年來沒見到的。
從吳克華將軍的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這麼幾個資訊:
第一:獨立95師的密集衝鋒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大片人的密集衝擊,而是一隊一隊的波浪式衝鋒,而且前面的衝鋒隊大量裝備衝鋒槍、輕機槍等自動火器,一線的火力是比較密集的;
第二:它的軍官帶頭衝鋒,敢於用屍體做活動工事,應當說戰鬥力還是比較頑強的;
第三:它知道掩體的作用,屍體都可以做活動工事,那麼稍高的土堆、石塊、溝渠也是可以的,而且它的進攻是一步步推進,也不是直接衝著火力送人頭。
其實我們看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中關於獨立95師進攻過程的話就會發現,它一開始是以大方陣的陣型出現的;隨後在接近我陣地的時候,就散開了;直接攻擊時,第一線的兵力也全都是用衝鋒槍。
在電影的這一節,包括老班長在內的陣地上很多人都傷亡了,直接進入到了短兵相接的戰鬥,在過程上是符合當時戰鬥實情的。
當然了,電影是藝術化的表現,因此加大了實際的人員攻擊密度,這一點大家應該要理解到。不然以當時重機槍和迫擊炮的射程,那種大方隊也是可以打得到的,更別說我們陣地上還有火炮支援了。
實際上以4縱當時的火力狀況,在正常的阻擊陣地下,國軍以那種波浪式的衝擊隊形也不至於直接撲上一線來,在塔山之所以會如此是有其特殊性的。
為什麼敵我兩軍在戰前普遍都認為塔山不好守呢?因為塔山本來就不是山,這裡不光是地勢平,關鍵它相較於國軍陣地而言,它還比較低。
大家可能會問:國軍陣地?國軍不都是從海邊開始進攻的嗎?
注意看藍線的國軍進攻出發地
實際上當時錦西、葫蘆島一點包括塔山本就是國軍錦州防線向關內延伸的一部分。在此前的戰鬥中,我軍是打到塔山的,而且還打擊了在錦西、葫蘆島的國軍第54軍。
這個國軍第54軍有其固守的陣地,它的陣地距塔山我軍陣地最遠的不過1000米,最近的甚至只有幾十米。
而我第4縱隊在塔山一線的陣地防禦正面是8000米。
在這種地形下,我們是無法在一線展開過多兵力的,而且敵方出發陣地較高,距離我陣地前沿又很近,這就使得其攻擊距離較短,容易達成進攻突然性。
所以國軍的東進兵團在一開始認為打過塔山是沒有問題的,在最初的進攻中一度還自我感覺良好。
結果4縱在國軍眼皮下構築的陣地已經成型,而且東野部隊的火力較強,國軍第一天的進攻就被打得慘敗而回。
時任國軍第8師副師長兼參謀長的施有仁回憶:
由於解放軍集中優勢炮兵火力,實行奇襲阻擊,我方炮兵受到很大威脅與壓制,其炮火之猛烈,是我們部隊對共產黨部隊作戰以來所僅見。我們作戰,從來都是靠空軍壓制敵人,以絕對優勢炮火開闢前進道路。而現在初次遇到我方炮火處於劣勢狀態,部隊士氣受到極大震動。
10月11日,國軍採用炮火誘襲戰術和中央突破戰術再攻塔山,曾一度突破我前沿部分陣地,但到下午我投入預備隊全線反擊,國軍一天攻擊又是寸土未進。
敵人不是傻子,它也是會進行戰術變化的,前兩天的攻擊使得其對我軍陣地及炮火強度有了一定認識。故而在12日獨立95師等新銳部隊抵達後,便沒有急於攻擊,而是進行休整、偵察和戰術調整。
到10月13日,即是以獨立95師為主力展開的攻擊了。這一天實際上給我造成的壓力最大,傷亡也是塔山阻擊戰中最大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塔山陣地正面較窄,我們擺不開太多部隊,國軍陣地距我陣地很近,其步兵在密集炮火的掩護下,以相對密集的波浪式隊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更多兵力投送到陣前。
同時其一線突擊兵力有大量自動火器,又可以直接壓制我一線步兵,一旦突入我陣地,後續則源源不斷投入力量進行爭奪。
當然了這種相對密集的衝擊戰術也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人海衝擊,實戰中真沒那麼打的。其本質就是利用火力壓制,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兵力投送到我陣前。
這種打法在短時間內承受的傷亡自然也是很大的,獨立95師在當時之所以能這麼打,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該部老兵較多,在解放戰爭中尚未遭到重大打擊,故而能抽出相對多的骨幹執行此任務;
第二:羅奇為該部老長官,戰前發放重金組織敢死隊,這種套路在國軍中還是有點用的;
第三:該部當時配備了較多的衝鋒槍和機槍,故而能夠集中起來使用,使得第一線火力較強;
第四:獨立95師不知道東野火力之強,心氣兒普遍較高,以為這麼打沒問題,士氣上有加成。
所以,在這種種因素之下,使得獨立95師在當天的戰鬥中給我們的陣地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並造成了相當的傷亡。
但是,塔山守備的可是東北野戰軍的主力縱隊,其戰鬥力和火力可不是獨立95師可以抗衡的。
在塔山,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一直控制有足夠多的預備隊,兵力是非常充實的,具體打得比較苦的只是一線遭敵重點進攻的部分營團。
所以在一線兵力不繼之後,4縱可以從容地投入預備隊,並且調整和加強火力。因此獨立95師儘管打得很兇,但還是被壓了下去,在一天時間內遭到了更大的傷亡,敗下陣來。
這一天,獨立95師計程車氣和銳氣遭到極大打擊。其師長朱致一連稱:部隊衝上去被打得頭都抬不起來,這是華北戰場以來所沒有遭遇過的情況。
負責戰地指揮的第62軍軍長林偉儔稱,當天光是帶傷回去的就有1000多人,還有數百人橫屍在了河灘中。
這一天的血戰獨立95師雖不像網上所言那麼愚蠢,但它本身的軍官和骨幹遭到了重創,士氣也被打掉了大半,實際上整個師的戰鬥力已經大為下降。
獨立95師的老師長羅奇也大受震撼,在戰後會議上說道:
偵察地形時看到塔山沒有什麼動靜,以為塔山的共軍兵力不多,陣地構築也簡陋,但當炮兵延伸射擊後,步兵前進到共軍的有效射程裡,共軍突然集中火力向我攻擊部隊射擊,這是華北戰場所沒有遭遇過的,打得部隊抬不起頭,共軍的障礙物破壞不了,我軍無法前進,只能白白損失。
老師長和現任師長都驚訝無比,下面的部隊在遭到慘重傷亡後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14日、15日的攻擊中,該師可就沒有像13日這一天那麼猛了。
而且在15日的作戰中,該師集團攻擊的部隊被我打垮後,還有上百人直接投降,所謂在華北戰場沒有丟過一挺機槍的“趙子龍”師,在塔山可以說是踢到了鐵板。
而就是像它這種打法,充其量也只是給塔山我軍一線部隊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僅此而已。國軍原先以為的能短時間內衝破塔山陣地,實際上它連一個陣地都沒有打下,更別說跟錦州守軍會師於城下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塔山阻擊戰的含金量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也難怪為人所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