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韓國
韓國(西周初年―前757年),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之子,疆域在今陝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東北一帶。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被晉國所滅。
周武王擊敗商紂王之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疆域,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是,對於周武王來說,如何牢固控制剛剛攻佔大片領土,成了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來開疆拓土,鎮守一方,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魯國、曹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吳國等眾多姬姓諸侯國得以建立。和以上姬型諸侯國一樣,韓國也是在西周初期冊封的。冊封之初,韓國的疆域,主要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一帶,也包含了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等地。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韓城這一地名,顯然和西周時期的韓國存在直接的關係。
22.邘國
邘國即於國,周朝姬姓封國之一(位於今河南沁陽西北十五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後來被鄭國(姬姓封國)所滅。受封國君為姬發次子姬誕。
邘國,也叫於國,說到邘國,不得不提盂國。盂國是商代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的神秘古國,因為這個部落盛產一種叫“盂”的器皿(生活用具),故名,也叫盂方(見盂國篇)。盂國商代以前就已存在,據郭沫若《卜辭通纂》記錄,商代盂國在今河南睢縣一帶,根據卜辭的研究,商代盂國勢力強大,範圍極廣,從卜辭中商王屢次伐盂的記載來看,盂國是不服從商朝的,而且對商朝的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危脅。大約在商武丁時期,盂國被商朝打敗過一次,收回了盂國部分領地,商武丁便將這些盂國領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建立子姓邘國,封地範圍大概在今河南沁陽市一帶。根據卜辭“王來徵盂方伯炎”(商王來討伐盂伯炎)的記載,盂國最後當為帝乙、帝辛兩代所滅。盂國滅亡後,其領地估計被劃給了邘國,從此,顯赫了數百年的盂國變成了商朝的支柱強國——邘國。
23.晉國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前376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廢為庶民,晉國正式消亡。
24.應國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出自雍妃)為應侯,爾後立國為應國(今河南省寶豐以東、魯山東南及平頂山市區、葉縣、郟縣、襄城一帶),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姬達更名為應叔,字儒林,號仁壽諱韓,即應氏太始祖。應叔等先祖們在應國曆經430餘年的治國安邦,創造了西周時期應國的輝煌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代應國從應叔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曆經350餘年。然而古應國的歷史自黃帝時期應龍氏朔州市應縣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已歷數3000年之久。古應國文明隱藏著我國古代方國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燦爛。古應國是中華文明從傳說到記載的歷史見證,是黃河長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華失落文明的中軸線,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是中華文明的中心所在。
25.單國
單國,周朝諸侯國,君主為伯爵,姬姓。系王畿內封國,原在今陝西眉縣,後隨周王室東遷至河南孟津縣東南。
西周單國當為姬姓,開國君主單公助文王伐商,可能武王克商之前已在關中立國,單國國君一直參與周國行政,是武王伐商的一支重要力量。周取代商後,國君繼續任職王室,影響王室決策行使,著名單器“逨盤”(lái pán)銘文記載西周單國8代國君輔佐周室自文王到宣王共12位天子的事,單氏家族在西周時期的政治地位可見一斑。
公元前601年,單襄公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陳國。合格的使者初到一個國家,總喜歡私下察訪,以窺當地民風民情。單襄公顯然明察秋毫,他看到陳國郊外荒瑟如秋,民生蕭條,到了國都,陳國也不派人接見,又瞭解到陳靈公帶著一班公卿大臣去了寡婦夏姬府上吃喝淫樂,還戴著“南冠”,“南冠”是指楚國人戴的帽子,當時陳國親楚,陳國君臣以戴楚冠向楚王示好。單襄公聽說後哀聲嘆氣,回去對周王說:“陳君即使不遭兇殺,陳國也該滅亡。”一語成讖,不久,陳靈公因與夏姬私通,惹惱了夏姬的兒子夏徵舒,夏徵舒一氣之下射殺陳靈公,之後楚國借平亂為由入侵,滅亡了陳國。前482年,魯國與單國、晉國、吳國在黃池會盟,當時的國君是單平公,他仍然在周室擔任卿士,區別是此時的王室已經搖搖欲墜,國景淒涼,不久之後慘遭分裂,形成芝麻豆大的東西兩週,連天子的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單氏專權沒錯,但單國從西周以來一直到春秋末年王室分裂熬到油盡燈枯,長達六百年的國祚,國君世代忠於王室,盡職盡守,也可謂以“鞠躬盡瘁”來形容了。孟津一帶戰國屬韓國,單國最後應該亡於韓國。
26.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虢叔封西虢,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
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子爵,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
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國經濟、文化發達,族人能征善戰。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倍受周天子的賞識和器重,參與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
27.楊國
楊國是周代的諸侯國,姬姓,爵位為侯爵。為防止獫狁的進攻,周宣王封其子尚父為楊侯,建立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
原有姞姓楊國被戎狄所滅。周宣王把兒子尚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四十二年逑鼎記載的是前786年,周宣王命大臣逑輔佐尚父,尚父的楊國被晉獻公所滅,楊被封給獻公之弟伯僑,就是後來的羊舌氏家族。
28.鄭國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諸侯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國君為姬姓,伯爵。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公元前395年,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名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 鄭國是千乘之國,戰國初年被韓國所滅。
29.劉國
劉國(公元前599年—?),春秋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故城位於河南偃師市緱氏鎮西南。
劉國開國君主劉康公為周頃王的小兒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採於劉,於公元前599年建立劉國。
劉國自劉康公、劉定公、劉獻公、劉文公、劉桓公五世,相繼為王室卿士。劉國諸公,在朝總攬百官,出外號令諸侯,地位顯赫。《左傳·哀公三年》載,劉氏與晉國的範氏世為婚姻。春秋末年,晉國趙、魏、韓三家滅範氏和知氏,支援範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晉的責難,當朝卿士劉文公也難免受到牽連。劉國的事蹟自魯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後已無記載,據此推測,劉國滅亡的時間當在戰國初年的周貞定王時期。
30.魏國
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魏國最初國土為現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一帶。“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曾經有過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兼併戰。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國為晉國滅亡。 晉獻公滅魏後,以魏地賜給畢萬作為采邑,於是畢萬就改氏為魏(這就有點像商鞅一樣以封地為氏)---是晉國魏氏的由來。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戰國七雄中的魏國。
公元前661年, 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封給畢萬。據《 史記· 魏世家》記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於魏,卜偃為其占卜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意思就是說: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