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文明,是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之一。這片地區在希伯來人居住和古埃及人統治時期都被稱作迦南,直至公元前12世紀“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在這裡定居,才被稱為巴勒斯坦,在羅馬統治時期這個名稱得到正式肯定,並沿用至今。因處於“新月沃土”上的特殊地區,使得這裡得以憑藉特殊的地域空間和生態環境誕生出獨特的文明,苦難的生活條件也是猶太民族變得更加堅強和有智慧。
- 猶太文明誕生的基礎
從地理形貌上來看,這片地區主要包括地中海濱海平原、中央山地、肥沃山谷及河谷和南部(內蓋夫)旱地,整個迦南地區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但這片狹長土地窄小的地區,各地氣候又存在巨大的差異,海拔和地形也差別較大,從而使得這裡誕生出不同的謀生行業,同時這裡也不適合形成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各城市並立的局面。
公元前三千紀以前,迦南地區還處於土地肥沃的階段,這裡生長著茂盛蔥翠的森林和草原,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位於河谷的耶利哥城得以發展起來聖經中提到的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繁榮及消失之謎。但由於受到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影響,西奈荒漠和阿拉伯沙漠的擴散速度越來越快,很快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就逐漸消失,使得農牧業生產活動受到限制,很多城市和村莊開始衰落。而距離較遠的黎巴嫩山區森林則得以儲存下來,從對蘇美爾歷史的研究可知,他們需要的木材主要就來自黎巴嫩山區。無數的農田和綠洲被吞沒,僅有少數低窪地帶的土地和一些綠洲得以儲存下來,能夠繼續種植農作物和果樹,很多人選擇到到高原山谷地區放牧。
小麥是迦南人主要的糧食作物,除此之外,日常飲食中還會食用到橄欖油、葡萄酒和羊肉,產出的羊毛和以用來製作衣服和其它紡織品,迦南大部分地區都是礦藏缺乏的,只有西奈半島才礦藏豐富,因此,迦南人和古埃及人都想要爭奪這片地區。土壤中雖然富有製作陶器原料的黏土,可以讓他們製作工藝品得以謀生,但水資源匱乏始終是一個大問題。這裡與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不一樣,並不適合發展水利灌溉技術,因此,人們只能依靠降雨,當遇到旱災時就選擇遷徙到另一片地區。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迦南人會稱呼他們曾經流浪的蘇美爾地區為“流著奶和蜜的地區”,是他們心中的伊甸園。
遷徙流浪的歷史以及南部的阿拉伯沙漠和西奈荒漠,都對猶太教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雖然地理條件不好,但因為處於特殊的走廊地帶,是歐亞非三州和地中海與紅海的交匯之處,使得這裡受到諸多古老文明的輻射影響。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都在這裡生根發芽,後面的腓尼基文明、埃勃拉文明、赫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也對這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也不可避免的成為諸多強國的戰略征服要地,埃及、赫梯、巴比倫、亞述、波斯、希臘、羅馬都曾征服統一過這裡。正是在這種苦難和文化交融的歷史下,誕生出獨特的猶太文明。
- 孕育猶太文明的迦南文化
猶太文明的誕生最初雖然深受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影響,但卻是以迦南文化為主體誕生及發展起來的。根據考古發掘研究結果可知,這裡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太巴列湖邊的山洞中發掘出與尼安德特人比較相似的頭骨,洞中還有屬於穆斯特文化的石器,這裡的人類以狩獵和採集為生。
在另一個卡麥山洞中發現了拿杜夫文化時期的火石和鐮刀,這時已經到了中石器時代,人們已經懂得種植和收割作物,還會飼養家畜。到了新石器時代發現的文化古蹟就更多了,進入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發現就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城市耶利哥,這時敘利亞地區的部族開始不斷遷入,與當地古老的部族實現了融合,人們開始崇拜獸類和母性女神,石磨開始出現,說明人們已經開始追求生產力的提高。
自從古埃及走出史前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城市文明得到繁榮發展,並實現國家統一後,埃及法老開始對西奈半島進行征服,甚至穿越西奈荒漠一直延伸到迦南和敘利亞部分地區,再加上受到氣候變得惡劣影響,加速了迦南人的遷徙,他們一部分遷移到埃及境內,一部分進入兩河流域上游及下游地區。在兩河流域地區,很早就定居在巴比倫尼亞北部的閃族阿卡德人建立了阿卡德帝國,在其被古提人滅亡後,後續遷入的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滅亡後,閃族的亞述人和迦勒底人先後建立了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最終波斯帝國的開創者居魯士大帝終結了閃族人在兩河流域地區的統治。
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之間,則透過流動的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實現了文明交往,在古王國法老的碑文中,就多次提到迦南地區的重要商業利益。定居於黎巴嫩地區比布魯斯城的迦南人,還根據古埃及象形文字,發展出有音節的文字。到公元前三千紀左右,包括耶利哥城在內的很多城市都得到建設發展。位於從沿海到內地商道上的拉希什在當時已十分繁榮,城的四周有磚牆圍繞,並設定有角樓用於防衛,城內還發現各種青銅製造的兵器、工具、刻有記號的陶器以及帶有銘文的埃及蜣螂石。另外一座城市伯善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城內有非常多受外部文化影響的商品,裡面還出土了很多古埃及的銘文。
公元前23世紀到前20世紀,古埃及發生了政治和經濟危機以及外族的入侵簡單回顧古埃及的興盛衰落歷史(從第一中間期到第二中間期),而兩河流域在這段時間也處於同樣的戰亂動盪狀態,迦南地區的很多城市都受到了東部古提人暴力入侵的衝擊文明的延續——蘇美爾城邦爭霸,阿卡德帝國建立,巴比倫的崛起,約旦河西岸的城鎮甚至遭到了廢棄,直到公元前兩千紀初期,新的部族才逐漸定居下來。這些新的部族為西北閃族的阿摩利人,他們從前以遊牧為生,後來與當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迦南人逐漸融合。而受到兩河流域動亂的影響,亞伯拉罕大約在這一時期率領部族遷徙到這裡。
古埃及度過混亂的第一中間期進入中王國後,開始大力發展商業貿易,國力逐漸得到恢復,他們的貿易範圍到達迦南、腓尼基、敘利亞、巴比倫,甚至到達克裡特,比布魯斯首領甚至承認自己為法老的屬臣。但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太久,到公元前18世紀下半葉,埃及境內經過50多年的王位頻繁更換,邊界地區的統治變得日益衰弱,希克索斯人趁機湧入埃及境內,很快便隨著逐漸滲透變強徵服了整個埃及。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期間,迦南文化發展到了全盛,曾經以遊牧為生的阿摩利人除了到兩河流域定居,在埃及也定居了下來。這一時期迦南的諸多城市開始復興,農業和商業再次成為主業,除此之外,耕種技術、園藝業、鍛造手工業、製陶業、紡織業以及其它藝術手工藝製品都得到了進步發展,商道再次變得繁榮起來。
希克索斯人為埃及帶去了馴養戰馬以及製造戰車、戰斧和排弓的技術,還將埃及文字簡化,為腓尼基人創造字母文字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影響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北部的幼發拉底河上游一帶,迦南自然成為了發展的重心,到公元前16世紀中葉他們被埃及驅逐也是退到了迦南地區。在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期間,對迦南的政治控制非常弱,這不僅促進了商業城市的發展,也使得阿卡德語及楔形文字得以繼續使用,當然也有用到埃及語及象形文字的地方。在宗教信仰上這一時期的迦南人屬於多神崇拜,每個城市、公社和部落有自己的守護神。
在希克索斯人被逐出埃及,並被徹底消滅於迦南後,迦南地區遭到了埃及人的戰爭征伐,自此迦南文化開始衰落。古埃及新王國的法老們在用武力征服迦南後,在當代派駐了軍隊和管理者,並且開始大量向當地徵稅。到公元前15世紀中葉,才得以在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統治期間恢復城邦統治自由。但在短暫的和平後,隨著更強大的征服者圖特摩斯三世統治埃及期間,再次被征服,這種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2世紀初期,受“海上民族”入侵影響,埃及開始撤回本土,赫梯也在打擊下崩潰。
公元前15世紀到前13世紀之間,埃及先後與米坦尼和赫梯為了爭奪西亞霸權,在迦南和敘利亞地區展開了多年的爭奪戰,直到卡迭石合約的簽訂,迦南被分佔,才算迎來短暫的和平。自從“海上民族”入侵事件之後,迦南各地則再次陷入動亂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下,猶太人的先祖希伯來人得以崛起,開始建立自己的文明。
- 古猶太民族的形成和流散
迦南地區是猶太民族祖先的發源地,後來受到各種原因影響,各部落開始遷移到其它地方。據記載,大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亞伯拉罕率領部族回到迦南,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的烏爾城邦為亞伯拉罕及其部族成員出生的故鄉,當地人稱他們為“哈卑路人”,意為渡河而來的人,音譯為希伯來人。根據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4世紀)的阿馬那泥板記載,這些“哈卑路人”以遊牧為生,還經常搶劫當地的迦南商人,所以當地的迦南人請求法老鎮壓,西亞其它地方出土的文獻中也提到過他們,這一稱呼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2世紀,許多學者都認為“哈卑路人”就是希伯來人。
希伯來人來到迦南後,在這裡繁衍後代,其中西奈半島在猶太民族形成中佔有重要地位。到公元前18世紀末,迦南地區的旱災和饑荒嚴重威脅著希伯來人的生活,恰巧已經在埃及居住很長一段時間的希克索斯人攻入了埃及,他們得以隨同更多的希克索斯人遷徙至埃及。雖然生活在埃及,但與希克索斯人不同,他們並未被同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信仰,在希克索斯人庇護下他們得以在三角洲地區生存。但隨著公元前16世紀希克索斯王朝被推翻,新王國的法老則將希克索斯人和希伯來人全部變成了奴隸,他們慘遭奴役,不信奉古埃及宗教的希伯來人則遭到了更慘烈的虐待。
利未部落的後代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逃離埃及。一種說法是摩西生活的時代是公元前15世紀阿蒙霍特普二世統治期間,收養摩西的法老為圖特摩斯三世;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收養他的法老為塞提一世。按照當時發生的災難來看,私認為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比較貼近一些,因為在他統治晚年剛好發生了席捲多地的大災荒,希伯來人因災荒來到埃及,也因災荒離開埃及。一般認為擺脫埃及的奴役統治,是民族覺醒的關鍵,在途經西奈荒漠時,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摩西領導了一場宗教運動,進行了徹底的部落社會改革,使得原來鬆散的各部落開始變得有序,並接受法律的約束。
摩西帶領已經發展好的部落聯盟來到約旦河東,他在這裡離世。在摩西到來時,迦南地區還是處於各城市割據的狀態,很快希伯來人就在和平滲透和武力征服下,佔領了耶利哥、法蓮山區(撒瑪利亞)和上下加利利,他們在定居後並未徹底消滅當地的迦南人,很快內部又陷入了鬥爭階段。這一時期稱為“士師時代”,希伯來人陸續與迦南各部落混居和通婚,在歷史文獻中猶太人也首次出現。這時,控制了地中海沿岸,並掌握了制鐵技術的非利士人,開始崛起,他們不斷向希伯來人所居住的土地發起進攻,以奪佔土地,但這種外敵壓迫下,也使得希伯來各部落得以團結起來,他們開始意識到必須成立統一的國家,選取一位優秀的國王。
公元前1025年,經大士師撒母耳挑選,掃羅成為以色列王國的首位國王,在他的帶領下,與非利士人的戰鬥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因為他缺乏政治頭腦,使得各部落仍處於不團結的狀態,王權的控制力比較微弱。公元前1013年大衛繼承王位後,征服了王國境內的迦南人,將非利士人驅逐至南方沿海,佔領了他們的部分土地,將王國的版圖擴大,他確立要塞耶布斯(即耶路撒冷)為國都,鞏固了王權統治。
公元前973年大衛去世後,其子所羅門繼位,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全才國王,他不僅加強了軍隊建設和中央集權統治,還透過對外聯姻與其它國家保持了友好外交關係。在所羅門統治時期主持修建了金碧輝煌的耶路撒冷聖殿,因為國家主要發展商業,使得透過對外貿易國家經濟得到繁榮富強,希伯來語則在這一時期稱為迦南的通用語言,猶太教成為人們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猶太文明發展到鼎峰。
但是,他在晚年開始變得奢靡無度,沉湎女色,激起了人民的不滿,致使國家每況愈下。公元前930年他去世後國家分裂,北部的10個部落以撒瑪利亞為國都,建立以色列王國,由耶羅波安一世統治;南部的兩個部落(猶太和便雅憫)仍以耶路撒冷為國都,建立猶大王國,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統治。自此兩個國家在相互爭鬥和外族侵擾下逐漸衰落。而很快亞述在阿拉米人的遷徙浪潮衝擊下也得以恢復,漸漸發展為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在連年不斷的征服下,西亞很多國家都被征服。公元前721年,北部的以色列王國被亞述王薩爾貢二世攻陷,27000人被擄至亞述本土,剩下的民眾開始在亞述帝國內流亡,並逐漸被同化。
南部的猶大王國因為處於易守難攻的丘陵地帶得以存活,在亞哈斯王當政以後,猶大王國向亞述稱臣綱貢,保持了形式上的獨立。在希底家當政時期還獲得了埃及的支援,但很快亞述就征服了埃及,之後由於忙於解決東方與巴比倫之間的戰事,埃及得以復國。亞述的東方和南方是不太平的,根本無暇顧及難攻的猶大王國,新亞述帝國和巴比倫王國的崛起與消亡(後篇)這使得猶大王國得以繼續保持了幾代王的相對獨立統治。
在120多年後,隨著公元前605年,在新巴比倫、米底及埃及的聯合攻勢下,亞述帝國被徹底滅亡。公元前597年,為懲罰背叛巴比倫投靠埃及的猶大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進攻耶路撒冷,國王約雅斤被擄走,他的叔父西底家被立為傀儡王。公元前589年,西底家與埃及法老阿普里伊結盟,第二年阿普里伊率軍攻陷加沙,並派兵幫助西底家對抗新巴比倫,憤怒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擊敗了埃及軍隊,然後將耶路撒冷包圍。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第一聖殿被搗毀,猶大王國滅亡,國王、貴族、祭司、工匠以及大批民眾都被擄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亞述和巴比倫的這兩次打擊是猶太民族的第一次大流散,自此之後,猶太人進入苦難的流亡時代,但也使得他們形成了一種脫離故土的獨特生活文化、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公元前538年新巴比倫帝國被波斯帝國所滅,居魯士大帝允許並護送他們返回故土,還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援,幫助他們重建第二聖殿,這使得他們得以在波斯帝國境內穩定生活。公元前331年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帝國,開啟了猶太人與希臘統治者建立的帝國內不同民族的雜居時代,在這期間,很多人離開故土,開始了第二次大流散。
在公元前167年,巴勒斯坦猶太人曾掀起過塞琉古帝國的大起義,但很快被鎮壓,公元前164年猶太人得以在耶路撒冷建立獨立的國家,即馬卡比王國,也稱哈斯蒙王朝。公元前112年開始,王朝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94年達到最大版圖。公元前37年猶太希律王朝建立,公元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吞併,成為羅馬的一部分,但仍保持了王的統治頭銜,直到公元100年。公元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徹底撲滅猶太人的反抗,下令摧毀耶路撒冷,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城。
至此全部的巴勒斯坦猶太人踏上了流亡的道路,這次第三次大流散是猶太人世界性漂泊的開始,在接下來的1800年,他們以獨特的形式發展和儲存著自己的文明,避免被其它文明同化,雖然流亡的日子也有諸多苦難,但最終得以發展出燦爛的文明,並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