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挾著制度創新的優勢和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光榮革命後的兩百年裡,發展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擁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地,在全世界佔據大量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優於同為殖民帝國的法國,他們佔據的殖民地,不是物產豐饒的膏腴之地,就是遏制地緣節點的戰略要衝。控制著印度洋而又人力資源豐富的印度是英國的奶牛,南非的鑽石和黃金為英鎊的金融霸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遼闊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為英國貢獻大量物產,蘇伊士運河是世界航運咽喉,馬六甲海峽是東方十字路口,這些都在英國的牢牢掌握之中,而中東產油區和中國富庶的長江流域則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還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建立了大量軍事基地,依託這些基地,英軍可以隨時干預世界各地。倚仗著無與倫比的強大國力,倫敦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是世界主要結算貨幣。經過一代又一代英國人的經略,到十九世紀時,大英帝國已經建成了一份看起來萬世不拔的基業。
英國以一個區區小島,卻能獲得如此空前絕後的成就,當然離不開先進的科技和強大的工業,然而英國戰略家深邃高超的謀略,是把他們推向巔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英國不僅是兇猛的,更是狡猾的,大英帝國兼具了獅子和狐狸的特質,正是這種特質,使它戰勝了所遇到的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英國人從來不蠻幹,當他們遇到強勁挑戰時,總是以強大實力為後盾,透過謀略遏制對方,這種謀略的核心就是離岸平衡,讓歐洲列強處於相互制衡之中,而自己超然於外,穩坐英倫三島,用高明的技巧使列強始終處於這種狀態下。
為此,英國戰略家們縱橫捭闔、折衝樽俎,數百年來上演了一幕幕外交和政治軍事好戲。他們絕不允許歐陸出現一強獨霸的局面,一旦出現某國崛起的勢頭,英國馬上會以各種利益為紐帶,編織起一個同盟陣營,共同遏制那個強國,當他們把這個國家擊敗後,英國絕不會斬盡殺絕,以免其他強國受益,而英國自己卻趁機拼命擴張勢力。
十六世紀時,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走上海洋爭霸之路。當年荷蘭人縱橫四海,英國海軍打不過荷蘭艦隊,兩次英荷戰爭全部失敗,於是英國人便勾結法國從海陸兩面夾擊荷蘭,終於打贏了第三次英荷戰爭,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海洋霸權。當法國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強盛時,英國便一次次聯合俄國、普魯士、奧匈等國組織反法聯盟與法國死磕,直至在滑鐵盧戰役中擊倒了拿破崙。當歐洲列強要肢解法國以絕後患時,英國卻堅決反對,因為英國已經看到了普魯士崛起的勢頭,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法國來制衡野心勃勃的容克貴族。當貪婪的俄國在歐洲憲兵的光環加持下大肆擴張時,英國又聯合法國和土耳其在克里米亞戰役中擊碎了沙皇的美夢。當普魯士日益強大時,英國又拉著法國和俄國去對抗普魯士,同時英國也沒有忽視俄國在遠東做大,為此英國人豢養了一條惡犬去遏制俄國,這條惡犬就是日本,英國以英日同盟的方式支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
本來,只要一直這樣玩下去,英國的地位固若金湯,然而進入二十世紀後,在短短四十年時間裡,大英帝國卻迅速衰弱了,在1940年到1945年的五年間,英國更是經歷了斷崖式崩解。引起多米諾骨牌倒下的,不是英國實力的下降,而是戰略的錯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擁有法國、美國、俄國等強大盟友的英國,本來不用消耗那麼多資源就能擊敗德國,可是一個愚蠢的錯誤,卻使英國元氣大傷。
一戰前的土耳其羸弱不堪,早已不復奧斯曼帝國雄風,成了飽受列強欺凌的西亞病夫。可是土耳其雖弱,戰略位置卻極其重要,扼守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對於任何戰略家來說,土耳其是必須拉入己方陣營的,可是戰略上一向精明的英國人,這次卻因為莫名其妙的傲慢,將土耳其推給了德國。
土耳其在一戰前,向英國訂購了一艘戰列艦,貧窮的土耳其為了得到這艘戰列艦,不僅向外國借錢,還發動全民捐款,連小學生和乞丐都捐了錢。正當土耳其人眼巴巴地等著喜提新艦的時候,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卻以土耳其可能加入同盟國陣營為由,沒收了這艘戰艦,這是典型的強盜行徑,土耳其當時正在觀望,根本沒有加入德奧一方,英國這麼做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其實從戰略角度看,以英國之富,就是白送土耳其一艘戰艦又怎樣,如果這樣做了,土耳其還不感激涕零?可是在傲慢的丘吉爾看來,欺負土耳其這樣的破落戶根本不需要理由,如果一定要說理由,那麼看著它破衣爛衫的樣子不順眼,想踹一腳就是理由,這完全不是戰略家所為,而是不知人間疾苦的富家公子的任性。
可是丘吉爾的任性給英國帶來了災難。被欺負得急了眼的土耳其除了拿頭撞牆,自然也奈何不了英國,但是德國人來了,大方地送了土耳其兩艘戰艦,土耳其當即投入了德國的懷抱,封鎖了海峽,掐斷了英法對工業相對落後的俄國輸血通道,結果東線戰局惡化,為了打通達達尼爾海峽,英法集中了50萬軍隊,發動加里波利戰役,卻遭到土耳其軍隊頑強抵抗,鏖戰了幾個月,傷亡20多萬人,鎩羽而歸,丘吉爾黯然下臺。
俄國因戰場困境而導致經濟崩潰,引爆了國內革命,新生的紅色政權拒絕承認俄國欠下的英國債務,英國對俄國的鉅額投入付之東流,不僅經濟損失慘重,還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地緣形勢也嚴重惡化。不甘心的丘吉爾在重新上臺擔任陸軍大臣後,又糾集協約國武裝干涉蘇聯,結果不僅遭到慘敗,還勞師糜餉,進一步擴大了損失。戰後的英國雖然勉強保住了日不落帝國的榮耀,實則已經因嚴重失血而虛弱不堪,這為以後的大崩潰埋下了禍根。
一戰後,英國繼續玩離岸平衡,但這時英國的玩家遠不如他們的前輩,為了不讓法國在歐陸一家獨大,英國轉而扶持德國,結果希特勒趁機崛起。元首一上來就咄咄逼人,以窮兇極惡的姿態擴張,要奪回德國在一戰中損失的一切,這下英國慌了神,實力大不如從前的英國試圖拾起前輩的謀略,以狐狸的狡猾來化解危機,但首相張伯倫卻缺乏先輩那種對狐狸智慧的理解,他拒絕了斯大林聯合對抗德國的建議,採取對德國綏靖,竭力將禍水東引,想讓德國和蘇聯去火拼。本來,如果英法蘇三強聯手鉗制,德國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可是張伯倫一心只想坑人,採取了錯誤的戰略。但是如此拙劣的手法怎能瞞得過希特勒和斯大林這種鐵血梟雄,結果反而促成了德國和蘇聯的暫時聯合,張伯倫的戰略損人又不利己,元首因此得以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開戰後,德國連戰連捷,三拳兩腳就滅亡波蘭、打敗法國、控制了北歐,英國則在法國戰役中遭受重創,狼狽逃回島上。取得了夢幻戰果的元首此時頭腦是清醒的,他知道,與英國這樣一個控制了海洋又擁有巨大殖民地老牌帝國硬抗,並無取勝把握,所以他主動遞上橄欖枝,希望與英國和解,只要英國承認德國的地位,同意讓渡一些在歐洲的利益即可。對英國來說,在當時的形勢下與德國和解是符合英國利益的,這樣至少可以獲得喘息之機,重整旗鼓。而騰出手來的德國必然會進攻蘇聯,英國可以從容地坐在島上觀虎鬥,然後聯合德蘇爭鬥中落入下風的一方,再拉著美國去遏制佔據上風的一方,同時還有餘力去打壓遠東蠢蠢欲動的日本。當時英國王室也有意與德國和解,可是當時已經擔任首相的丘吉爾卻斷然拒絕了德國人的和解建議。丘吉爾這麼做,其實沒有多少戰略考量,他只是倔強地認定,堂堂大英帝國絕不能向任何人妥協,因為這有損於英國的榮譽,而對丘吉爾這樣的英國貴族來說,自幼受的教育就是責任和榮譽重於生命,所以哪怕身死國滅,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榮譽。
為了與德國死磕到底,丘吉爾真的是豁出去了,他主動派空軍轟炸德國,雖然海峽阻擋了德國坦克,卻擋不住德國飛機的轟炸,英國本土的城市和工廠被炸得稀爛。為了獲得戰爭資源,他對殖民地竭澤而漁,拼命搜刮,可是在德國潛艇的絞殺下,這些從殖民地人民身上榨取的脂膏大多沉入海底,英國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殖民地人民更因此痛恨英國,為獨立運動埋下了火種。急紅了眼的丘吉爾為了增強反潛力量,保護大西洋運輸航線,決定變賣家當,把加勒比海上的八個軍事基地轉讓給美國,卻僅僅換來五十艘一戰時建造的老舊驅逐艦,英國先輩征戰百年,殺人放火,幹盡缺德事才搶來的利益就被他這麼便宜地賤賣了。竭盡全力與德國玩命的英國,也已經根本無暇東顧,結果被它豢養多年的惡犬日本狠狠地咬了一口,遠東殖民地被搶了個精光。這時的丘吉爾已經成了一個失去理智的賭徒,那裡還有戰略可言,只要能讓他把戰爭進行下去,他什麼都可以賣。他對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殖民地和自治領許諾,只要出人出錢幫他打贏戰爭,就在戰後允許他們獨立。
戰後,元首雖然被群毆致死,可是大英帝國任督二脈齊斷,債臺高築,英鎊失去世界貨幣地位,殖民地紛紛獨立,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英國兩百多年的全球經略成果幾乎歸零。
從1937年到1945年,英國連續兩位掌舵者失去了前輩的戰略高度和操盤技巧,張伯倫想做狐狸,卻是一隻虛弱而愚蠢的狐狸,丘吉爾想做獅子,卻是一頭傲慢而愚蠢的獅子,大英帝國在他們掌控下,進退失據,滿盤皆輸。然而二戰結束後,張伯倫因為他軟弱愚蠢的綏靖政策被罵了幾十年,丘吉爾卻成了帶領英國人打敗納粹的英雄,絲毫沒有為他的敗家行徑付出代價,原因在於他會講故事,他是《人物》雜誌評選出的近百年來世界上最有說服力的大演說家之一,更以360萬字雄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摘得諾貝爾文學獎。
圖片來自網路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