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患者家屬在門診諮詢,問60-70歲的老人,每天走多少步合適?他的父親有膝關節炎,經常疼痛,想帶著老人去散步,但是又怕越走越嚴重,遲遲不敢下定決心。60歲以後是關節疾病的高發時期,如果運動不當,很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不應該只看步數,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走多少步比較合適?
我們先來看看不同的走路方式能獲得什麼好處
說起走路,很多人對它的概念是模糊的,應該怎麼走呢?慢走還是快走?散步式的走還是運動型的走?沒有搞清楚怎麼開始呢?不同的走路方式帶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沒有哪一個更好一說,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正常走路:即中等步速,平時最常用的一種走路方式,往返超市、過人行天橋一般都是用這種速度,對身體能量消耗不大,不容易疲勞,所以健身效果一般般。
閒庭散步:和朋友邊走邊聊,順便看看沿途的風景,牽著寵物隨便走走,速度比上下班更慢一點,放鬆休閒的成分較多,鍛鍊的效果較差。
大步快走:屬於一種健身方式,明顯感覺心跳加快、呼吸加快,持續一段時間後身上開始冒汗,全身的肌肉都得到鍛鍊,能達到運動效果。
多人暴走:節奏快、邁步大,整齊劃一,需要有運動基礎,對關節要求高,不適合老年人,經常鍛鍊肌肉能得到強化,心肺功能更強大。
快慢交替:適合運動新手,先慢走,再快走,然後再慢走,迴圈往復,身體能得到鍛鍊還不會太累,能夠長久堅持下去,健身效果好,老年人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鍛鍊。
走路不僅要考慮步數,還要考慮速度,正如上文提到的幾種方式,有的走得快,例如暴走、快走,有的走得慢例如散步,不同的速度帶來的體驗感不同,也就是說在老人走路前,應該先思考兩個問題:
我的身體能適應什麼樣的走路?
我每天走路的目的是什麼?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來具體分析。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即老人的健康狀況,打個比方,一個膝蓋經常疼痛的老人和身體健康的老人,每天用相同的速度走相同的步數,結果是一樣的嗎?顯然不是。以6000步為例,身體健康的老人走完後可能會覺得腿有點酸,但是很久就能恢復,第二天也不會覺得疼,但是有關節炎的老人,走完6000步後可能會覺得腿更疼了,第二天動都不能動。
所以,老人走多少步要看他的具體情況,不要一上來就走個5000步、6000步,身體不容易吃得消,可以先走三四千步適應一下,等到膝蓋不疼了再針對鍛鍊。
其次是第二個問題,即走路的目的是什麼。大多數老人走路就是為了散心、活動關節、預防便秘,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可以到湖邊走一走,如果身體基礎還不錯,想減肥、提高骨密度,那麼就要快走,到專門的操場上走。
60-70歲的老人,每天走多少步合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成年人每天應該走6000步;
美國心臟協會研究表明:每天走4500步死亡率降低32%;
《交通與健康雜誌》發表:步速加快240米每小時,可使自我健康感受提升3%;
綜合了多項研究和推薦,老年人每天走4500-6000步是比較合適的,用快慢結合的方式走路,不要超過30分鐘,不管你是肥胖,還是關節不好,又或者是身體素質差,都可以透過走路來改善。
有人問,網上都說“萬步走”好,我是不是應該堅持每天一萬步呢?
小心越走越傷!
一萬步對於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更不用說老年人了。平時去遊樂場玩,一天下來步數肯定過萬了,你是什麼感受?是不是感覺兩條腿快廢了,試想一下老年人軟骨磨損嚴重,還有關節炎、骨質疏鬆,能經受得住一萬步嗎?步行鍛鍊確實很重要,但是要適度、合理,不能做能力以外的事。
老年人透過步行鍛鍊關節、肌肉、血管都能得到改善,要記住三個原則:每次運動不超過30分鐘、運動後的疲勞能在兩小時內緩解、循序漸進。其他都不說了,這三點一定要記住。
除了步行鍛鍊,還有一些運動也和它有類似的效果,比如說園藝、跳舞、騎車、打太極等,如果你的身體不太好,不適合步行,不妨試試其他運動,一樣能達到鍛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