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透過對1992年,2001年,2010,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圖冊的對比,來看一下30年來世界的變化。
我們分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極洲分國家和地區逐一對比。
第二篇 歐洲—英國
【國 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 積】 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人 口】 6708.1萬(2020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佔總人口的59.5%),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 都】 倫敦(London),人口900.2萬(2020年)。最熱月份為7月,氣溫通常在16-24℃;最冷月份為1月,氣溫通常在5-9℃。
【貨 幣】 英鎊(1英鎊約合1.387美元)(2021年8月)
【國家元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出生,1952年2月即位,1953年6月加冕。
【地理】 島國,位於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為乾燥,10月至翌年1月最為溼潤。
【歷史】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併。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佈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英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4個成員國的盟主。英官方稱在海外有14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2020年1月退出歐盟。
【行政區劃】,英國的領土是4+14+3模式,即4個聯合王國組成的英國本土、14個海外領土、3塊皇室屬地。
英國本土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
英格蘭劃分為9個地區,下轄倫敦、56個單一管理區政府、201個非都市區和36個都市區政府。
英格蘭的9個行政區:英格蘭東北、英格蘭西北、約克郡與恆伯、東密德蘭、西密德蘭、東英格蘭、大倫敦、英格蘭東南、英格蘭西南。除了大倫敦地區下設32個自治市(英語:borough council)之外,各個區域下設郡或特別管轄區。
蘇格蘭下設32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11個地方市郡。
中央政府負責外交、國防國家安全、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負責地方事務。
1990年英國人口5725萬,人均GDP為19095美元。
2000年英國人口5889萬,人均GDP為28156美元。
2010年英國人口6277萬,人均GDP為39536美元。
2020年英國人口6722萬,人均GDP為40284美元。
【經 濟】 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歐洲第二大經濟體。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4以上,製造業佔1/10左右。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2.11萬億英鎊,同比收縮9.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745英鎊,通貨膨脹率1.5%,失業率5%。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英政府和央行為應對疫情連續下調基準利率,擴大量化寬鬆規模,提供貸款便利,推出減稅及就業幫扶舉措,起到一定效果。
英國經濟支柱產業
1、金融。英國的第一經濟產業,毫無疑問是金融業。英國的倫敦,有著世界金融中心之稱,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在國際的地位和重要性,甚至要比美國的紐約要高,這一點從英鎊的高價值中就能看出來。
2、工業。雖然進入新世紀後,英國的製造業開始萎縮,但其工業體系,依舊保持著世界一流的水平,英國主要工業有:採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菸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3、服務業英國旅遊業服務業包括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
領土糾紛
英國與西班牙之間對直布羅陀的宗主權存有爭議;與阿根廷之間對福克蘭群島與南喬治亞與南桑威奇群島的宗主權存有爭議。雖然因為歷史因素,自從1949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之後,英、愛兩國之間就一直對北愛爾蘭的歸屬存有爭議甚至演變成暴力衝突。但在1998年兩國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之後,局勢就已從對立逐漸轉變為區域合作。
英屬南極領地與智利和阿根廷在南極大陸所宣稱的領土範圍有多處重疊。但根據《南極公約》,目前各國於南極的聲稱領土權處於永久凍結的狀態。
模里西斯和塞席爾也對英屬印度洋領地聲稱佔有主權。
直布羅陀問題: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直布羅陀海峽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羅陀的面積近6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寬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直布羅陀1501年併入西班牙版圖。1702年,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而訴諸戰爭,英國、荷蘭與奧地利結盟,其聯軍於1704年攻克直布羅陀,並建立軍事要塞。1713年,西班牙與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1830年,直布羅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海軍基地。此後,直布羅陀的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統管。1961年,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開始對話。1984年,兩國外交大臣就這一問題達成協議,西班牙同意從1985年起完全開放直布羅陀邊界。1991年3月18日,英國正式將直布羅陀的防務移交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兩年後,英國和西班牙外交大臣開始討論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問題。
北愛爾蘭問題: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的東北部,面積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貝爾法斯特,人口約160萬,其中60%是英國移民後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 40%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後裔,信奉天主教。長期以來,他們分而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則堅持迴歸愛爾蘭。 北愛爾蘭原是愛爾蘭的領土。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住在愛爾蘭島上,6世紀時接受了羅馬的天主教。12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入侵愛爾蘭。1801年,根據《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併,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壓迫。愛爾蘭人多次進行民族獨立戰爭,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貝爾法斯特不斷髮生騷亂,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兩個民族之間的暴力對抗使百人喪失生命;1916年爆發了都柏林的復活節起義,起義是由激進的新芬黨領導的,目的是爭取愛爾蘭獨立,由於英軍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幾千名起義者犧牲。 因此,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
阿、英馬島爭端:阿、英馬島爭端指的是阿根廷與英國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 (malvinas islands) (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 falkland islands) 歸屬問題的爭端。該群島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距阿根廷約50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居民2400多人,90%以上是英國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