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醫學中,對於“氣”相關的描述,是比較多的。就比如說,我們時常提到的“氣虛”、“大氣下陷”以及“氣滯”等等。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無論是年輕群體還是老年群體。都可能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氣滯”。
什麼叫做氣滯?
氣,在傳統醫學看來,就是生命的有種能量。我們之所以能正常地開展各種生命活動,無不都是這些能量物質,在生生不息地運轉著。因此,當這些能量物質的流動和運轉停滯了。那麼,簡單來說,就是氣滯。此時,身體就會表現出,諸如身體疼痛、胸疼、肋下脹滿、肚子時常不舒服,以及後背疼等症候表現。
但,若是此時去做體檢。你會發現,一切指標都正常著呢。其實上述的種種表現就是氣滯證。
氣滯後,會有哪些表現?
若是簡單理解,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三個字:鬱、疼、脹。
首先,就是“鬱”:
這裡的鬱,指的就是心情的鬱悶。就比如說,平時會莫名地不開心,凡事總會往壞處去想。在看待任何事物時,也都是帶著一些負面的情緒。就比如說悲觀、討厭、冷漠等等。
然而,這些又都是因為氣滯肝鬱的問題而存在的。因為我們的肝,主情緒。若是肝氣鬱滯,就會直接導致我們情志不愉。於是,所直觀表現出來的就是鬱悶不快。
其次就是“疼”:
這裡的疼,指的就是肢體的疼痛。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可能隨時都會出現痛處不定的疼痛。就比如說四肢疼痛、腰背疼痛,以及兩肋疼痛等等。這其中,尤其是脅肋和腰背處的疼痛更為明顯。
當然,這種疼不劇烈,而且位置還會隨時改變,疼痛程度也是時輕時重。其實,這就是氣滯以後,不通暢的表現。
最後就是“脹”:
這裡的脹,指的是我們的身體,有脹悶感。而這種脹悶覺,一般則是集中發生在前胸脹悶、胃脘脹悶、腸道脹悶、脅肋等處脹悶等。若是有著急上火的情況,或是遇事心生不快的時候,肚子裡就容易脹,還會響。總是感覺腸道內像是有氣在來回竄,特別想放屁排氣。而且,在排完氣以後,就感覺好受很多。與此同時,還可能會不停地噯氣、胃脹、打嗝。還有的,甚至是時常嘆氣。
但是,這種嘆氣,不是傷心而嘆。而是嘆了氣,身體會好受很多。而這些,幾乎都是氣滯鬱結不散的表現。
而上面的三種表現,一般在有肝膽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身上是比較多見的。即便沒有器質性病變,像是年輕一點的患者,在面臨諸多的社會、及生活壓力、心事較多時,也會容易如此;而上了年紀的,更是如此。
總的來說,上述的種種表現。情緒不好,是這一症候的主要導火索。
遇到這類問題要如何應對?
在調治前,任何症候都應詳細辨證。當然,也可以在日常用一些行氣、疏肝之品用以日常調理。就比如說,以柴胡、炒枳殼、制香附、白芍、陳皮等代茶飲。因為它能行氣、疏肝、解鬱、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