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個人被機器取代,就有一名消費者流失;因為這個人被剝奪了購買消費的能力。我們使用的機器人越多,對產品的需求量就越低,因為人類無法消費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東西。
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任何政治上的靈丹妙藥可以減輕這種純粹的人為苦難。
現在,我們知道,很多失業可以直接歸因於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那些旨在取代人力的機器……這其中的人類心理過程很簡單,人人都能理解。如果一個人無法確定自己會不會失業,那他肯定不會花錢。他會把錢攢起來,我們很難責怪他這種以備不時之需的做法。
在1933年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相信了這一敘事,他表示大蕭條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在我看來,毫無疑問,嚴重的經濟蕭條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內部經濟原因;生產裝置透過技術發明和系統化得到改進,結果減少了對人工的需求,將一部分勞動力排出再經濟迴路之外,並導致消費者購買力的逐步下降。
網際網路電商的創新、網約車平臺的創新、社群購物的創新、外賣平臺的創新、移動支付的創新、短影片平臺、人工智慧的創新等等科技的創新發展需要兼顧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就業需求而適當進行調整,失業人群增多就意味著經濟衰退然後是經濟蕭條。購買力下降導致上游企業入不敷出裁員降薪或倒閉。#敘事經濟學#科技創新為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現如今失業人群越來越多,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