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網際網路大廠開猿節流,最近又爆出了大廠程式設計師進工廠的新聞
程式設計師、工廠,這兩詞放在一起,
就像大粗腿和黑絲放在一起一樣,看起來有點不太搭嘎
這讓很多人覺得魔幻,內卷已經卷到工廠裡了?
敲程式碼的怎麼能去當操作員,這是知識倒退越來越回去了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真是太native了
說實話!我眼饞已久,恨自己咋就不是個程式設計師啊
程式設計師進工廠根本不是知識倒退,反而說明知識進步了,你知道人家去的工廠是寧德時代這樣的頂流嗎?萬億市值的巨頭,創始人的身家與馬化騰是一個層級呀。福利待遇更是目前國內製造業的頂峰,動輒20薪,還有股票分紅,進去如果表現好,三年工資翻一番兒都有可能......
所以程式設計師拿了N+2,再去拿高薪,這是進步了啊
是無產階級拿起鐮刀開始收割資本了啊
--------------------------------------------
話說回來,以往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學生都愛往網際網路、金融跑
只有混得不好的才留在本專業
這也讓大眾覺得進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才是成功的標誌
實體經濟人才稀缺,熱門領域人才過剩,捲成一團
不過隨著中國進入實業立國的新階段
搞實業趨勢逐漸上升,市場逐漸成熟,大眾發現賽道變了
幹網際網路的人開始研究製造業、農業、生物醫藥
幹金融的人也開始學習碳中和、能源、晶片
曾經追主流的就業趨勢正在向垂直類轉換
不過要想進入垂直領域還是有不小挑戰的,比如說資訊不對等
我們都聽過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
但是不炒股的人知道我之前提起的寧德時代嗎?
創始人身家3200億元,超過馬雲、馬化騰
但是寧德時代的知名度卻是遠不及騰訊、阿里
這也意味著很多年輕人想進入厲害的實體產業,但卻不一定能知道好公司在哪裡
今天我就來聊聊,未來找工作看好哪些賽道,影片結尾還有搜尋靠譜好公司的方法哦
--------------------------------------------
政策趨勢、資本青睞都會影響就業環境
根據落基山研究所釋出的高特納曲線
動力電池回收、液流電池都處於技術萌芽期
而鋰電池、風電、光伏等產業也都離開了泡沫破裂期進入復甦、成熟的快車道
這個時期技術滲透率快速上升,會引來大量的投資
董小姐(董明珠)說過年輕人把“掙錢”作為找工作的首要條件
有投資代表發展好、錢多,不僅韭菜喜歡,找工作也喜歡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要隨便買鋰電!)
再來說說政策趨勢,從大國到強國的轉變,要擺脫對金融的過度依賴,實業才是興國的根基。
但是製造業賺的都是辛苦錢,為什麼不能像英國、美國那樣將製造業轉移或淘汰,搞搞投資多輕鬆?
歷史書中描述了全球製造業的四次大遷移,卻沒說轉移後的真相。
最開始搞工業的國家可是英國,那個時候“全產業鏈工業國”與“基建狂魔”的稱號屬於日不落帝國。不過誰能討厭槓桿撬動全球的感覺呢,於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業開始往美國轉移,不落的太陽最終沒扛過賺快錢的誘惑沒落了下來,美國順勢繼承“基建狂魔稱號”,成為製造業強國,這就是第一次製造業轉移。
20世紀50年代,歐洲忙著對抗蘇聯,亞洲忙著越南、朝鮮戰爭,美國忙著數錢,哪有功夫等製造業賺錢呀。況且美國夢說全球經濟都是它的,為什麼要把製造業放在自己的土地上?是自己不能拿捏別國的命運了,還是炮彈不夠多了,亞洲的低人工成本他不香嗎?後續都能猜到,第二次製造業轉移。然而這也造成了本土產業空心化,大量的藍領工人失業,曾經一個高中生打工養活一家子的體面生活消失了,很多人淪為要靠政府食品券救濟的無業遊民。
日本吃了美國轉移產業鏈以後,小日子過得不錯,不過人都是利己的,工匠精神覺得低端製造業展現不出高超的技藝,新的遷移開始,亞洲“四小龍”接過製造業的接力棒。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了,吞金巨獸覺醒,歐美日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的低端製造業,全部被中國吸納。到了2006年,實體經濟佔全國總經濟的42%,但是2020年,這一數字卻降至30%,實體經濟逐年下滑,雖說,我國連續11年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同時也是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但是這一優勢也在慢慢弱化。
中國工廠一直為資本世界做打工仔,自己卻只能拿著中下層次的工資,看著自己親手生產出來的產品感嘆一句“買不起”,還要被外國資本用名目繁多的幻象牽著鼻子走。國內出現轉移製造業,發展金融的呼聲。
有專家預測,在2019年左右,印度原本是要吸納第五波製造業轉移的。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理論上來說,確實有可能發生製造業轉移。結果疫情爆發了,具有海量廉價勞動力的印度混亂起來,抵消了印度對中國具備的一切成本優勢。
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開始陷入需求端危機,如果當時我們已經開始去工業化,學著金融立國的話,可能就是我們對外尋求物資,被西方資本壓榨了。如果不是中國擁有全產業佈局,中國製造業企業家和工人的長期堅守,哪有現如今的歲月靜好?
所以轉移製造業,產業去中心化,還是讓資本主義嘗試去吧,發展實業保障經濟,讓大多數人都能過上富裕日子才是我們的特色。
我國要發展的實業可不是低端製造業
碳中和才是中國正在鍛造的長處
目前中國和美國都是公認的減碳巨頭
但是擁有3.28億人口的美國雖然發達但是減碳政策搖擺不定
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減碳壓力最大,但卻是最可能改變全域性的關鍵變數
中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碳中和?
一方面是中國大量依賴進口石油,而石油又和美元強繫結,以後我們再細說美元和隱形稅的關係,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你只要知道,我們不僅用自己的資源幫人家制造商品,還幫美國人民交稅。當然這些問題有歷史因素造成,而且成長的道路上,誰還不交點學費呀。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撞到了外部設定的天花板,唯有破局才能變得更強。
中國將從石化能源的進口大國變成新能源的出口大國
比如說光電、風電、儲能將會頂替煤炭,電池、氫能源代替石油
這是中國構築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關鍵的籌碼。
在碳中和的大趨勢裡面,中國人的機會很多,很有可能全球頭部玩家都是中國的
這可能是這代中國年輕人最大的機遇
因為中國在光伏、風電、特高壓、儲能等很多領域都已經表現出全球領先的優勢
以特高壓為例,我國主要的風光水電等發電資源都在西南和西北,而電力消費重心主要在東部,雖說遠水解不了近渴,以前靠運煤到全國各地發電,成本高、效率低。現在大量新能源發電,產能透過特高壓高效傳輸到東部,降低成本,還環保。
我國2017年的淮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線路長度3324公里,是這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工程。
試想一下,亞洲、歐洲可是相連的,這裡有廣闊的土地,可以充分開發風電、光電。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都有非常充足的風能、光能資源。中國到荷蘭的直線距離為7486公里,以目前的最遠傳輸長度,也就不到3根特高壓線路的距離。
況且,今天中國可是特高壓的超級大玩家,預計到2024年特高壓線路長度有望達到40,021萬公里。這種規模正在讓我們成為世界遠距離電力傳輸標準的制定者。可以說身處歐亞大陸的國家,是遇到了世界級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亞歐之間的能源網。而大洋對岸的美國可是完全不具備的
未來幾十年,對於現在還是十幾歲或者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來說,充滿機遇,因為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新能源和新工業體系的雙重領導者。曾經的天坑專業,千淘萬漉雖辛苦,終成寶藏專業。
材料學、生物製藥、能源、晶片、城市治理等,這些前沿領域都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這就是為什麼國家要大力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原因。實體制造產業,在未來絕對受支援,反倒是越賺絕戶錢的產業,大家越要小心了,類似於教培上市公司那種一天之內被錘爆到消失的慘痛案例,已經表明了國家的決心。
掙快錢的時代,真的要結束了,還是程式設計師們聰明,已經邁出轉行的步伐,咱們普通大眾不要光羨慕,跟上呀
最後,我知道很多朋友可能直接跳過分析,來看這裡,關於有實力的公司,大家可以上網查工信部發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那裡的企業都是發展健康,成長性好、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企業,這麼多的定語字首,可想而知企業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