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學而優則仕”,自古以來讀書就是獲得光明前途的一個好方式。現在雖然選擇多了,但是對於多數學生,獲得高學歷依然是立足的根本。
隨著教育的不斷髮展,年輕人的平均學歷也在不斷增加,每年考研的大學生也明顯增加。我們如此努力的苦讀,就是為了改變一些出生時難以決定的東西,不過有時候即使這樣,還是能感受到不同家境的學子之間很現實的差距。
考上研究生才發現,導師對不同家境的學生,也會“區別看待”
晶晶是一名出自二本大學的外語系畢業生,高考的結果令自己不是很滿意,後來她發憤圖強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順利考上了天津某校的研究生。
來到自己心儀的城市和大學,她本來是非常開心的。可是自從研二開始,她就越發感覺自己在導師眼中似乎總是不及另外一名學生。
在晶晶的認知裡,只要自己成績好、平時幫導師幹活時也足夠認真和勤快,就應該得到肯定。可另一個女生明明學習不如自己,也沒有做那麼多事,為何更受老師喜歡呢。
有次要接待國外來訪的大學老師,晶晶覺得自己口語更好,可是導師還是讓那個同學陪同。後來吃飯時,還特意強調對方家裡做生意、見識廣。晶晶苦笑:還不是靠家境支撐的。
導師為何會“區別看待”不同家境的學生,其實並非源自偏見
當晶晶把這件事分享出來後,很多學生認為導師“太現實”,對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另眼相看,沒有很公平地對待。其實導師這樣,可能並非是來自偏見。
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從狹義上講是學歷,但是從廣義上看的話包含了思想、能力等多種方面。有個很現實的情況是,寒門學生可能很難得到來自家庭在這些層面的支援。
當父母的能力很有限,學生除了自己埋頭學習知識,很少在為人處世、溝通協調等方面得到指點。而家境優越的同學常常在耳濡目染中就學會了這些重要技能。
同時,他們因為能接觸到的事物比較多,通常也有更廣博的見識。就比如晶晶說到的關於接國外老師的問題,另一位同學可能很小就接觸過外教,不會怯場。
晶晶雖然口語發音更標準一些,可是這次不是考試,而是在現實中與外籍老師打交道。導師認為另一位學生更明白該聊些什麼話題,這也是很正常的,未必是針對誰。
普通家庭的學生與家境優渥的人,還有個比較常見的差距,就是可能因為不夠自信導致不會主動而通暢地與導師交流問題。
研究生階段導師與學生的關係,跟以往的學業階段有很大不同,並不是老師“一口一口”地把需要弄清楚的東西餵給學生。這時候能夠與導師建立良好交流很重要。
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此而感到難以適應新的學習模式,當自己跟導師的關係成為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不再只是自顧自地做題就行,這種缺點就顯露出來。
普通家庭的學生不要陷入悲觀,只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樣可以獲得認可
記得有位著名的作家說過,世界上本來就存在不同的“參差”,這是不可避免的。面對晶晶這類研究生同學的困惑和不甘,我們也需要用正確的心態去理解和麵對。
其實我們從小接觸的學生中,就早已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同學,他們確實在資源等方面有著優勢。如果我們總是陷入這種比較,不僅沒什麼幫助還可能打擊自信心。
到什麼時候勤奮的意義都不該被忽視和否定,即使家庭條件普通,也不是我們放棄的理由。相反,我們更需要找到自己的長處並加以發揮。
當學生做到足夠優秀,能為整個研究團隊做出貢獻的時候,無論來自什麼家庭都可以得到認可和尊重。同學們還是要把重心放在提升自我上面。
但我們也不要做“閉門造車”的人,不僅是讀研期間,以後走上工作崗位也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妨有意識地增加見識,多觀察和學習別人在交流和處事方面的技巧。
【結語】大學生讀研後發現自己在導師眼中被“區別對待”,其實這未必是導師的偏見。不同家境的學生確實在某些層面有差距,我們不該一味逃避這個話題,面對現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要自我放棄,勤奮依然是多數學子爭取機會的最好途徑。
今日話題:對於晶晶的經歷,你有同感嗎?(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