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狹窄部,甚至誤入氣管,引起呼吸窒息。
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容易發生噎食?
精神疾病患者因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發生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時,容易出現吞嚥肌肉運動的不協調,抑制吞嚥反射,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容易出現噎食;患有腦器質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綜合徵的患者,因吞嚥反射遲鈍,如果搶食或進食過急會發生噎食;癲癇患者在進食時抽搐發作也可能導致噎食。此外,患者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進食也可引起噎食。
如何準確判斷精神疾病患者發生噎食?
精神疾病患者噎食出現較突然,及時的發現及搶救非常重要。噎食程度較輕者會表現嗆咳、呼吸困難、面色青紫、雙眼直瞪、雙手亂抓,四肢抽搐;嚴重者意識喪失、全身癱軟、四肢發涼、大小便失禁、呼吸和心跳停止。
怎樣有效預防精神疾病患者噎食?
對噎食患者的護理應以預防為主,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預防精神疾病患者噎食的發生:
1、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評估有無吞嚥困難,尤其是對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老年患者,要做到正確的判斷。
2、對吞嚥反射遲鈍者,噎食風險高的患者,護里人員(監護人)應給予軟食,必要時給予半流質或流質飲食,避免帶骨、帶肉以及圓形、橢圓形的食物。
3、加強飲食護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應專人守護,儘可能給患者流質飲食或餵食。對於搶食及暴飲暴食的患者,護理人員(監護人)應專人看護,協助患者單獨進食,儘量控制進食量,透過教育並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進食習慣。
4、針對藏匿食物、有偷進食習慣的患者,一定要在患者進餐後檢查患者有無收藏食物,因其收藏起來的一般都是便於儲藏如饅頭等比較乾硬的食物,並且他們進食速度較快,這樣更加加大噎食的風險,所以檢查應當更加細心。
精神疾病患者較普通人群發生噎食的風險高,但如果能夠及時準確地評估,並按照以上要求認真去做,就可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噎食發生的風險。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