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製造業:規模第一、門類齊全、貢獻巨大
我國製造業規模位居全球首位,較第二名遙遙領先。
195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僅為120億元,2020年已達到31.3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1952年增長1041.6倍,年均增長10.8%。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越美國,升至全球首位。2019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的28%,為第二名美國的1.6倍。
我國各類工業品產量大幅增長,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
原材料類工業品產量增長對工業化建設形成保障,如我國粗鋼產量已達到100萬噸量級,佔全球粗鋼產量比重達53%,鋁冶煉產量佔全球的57%,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產量大幅提升。
消費類工業品產量增長積極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如我國乘用車產量已達到全球的36%,計算機、手機等產品產量大幅上升。
我國貨物出口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紡織、通訊、服裝出口額佔全球的30%以上。
2007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首次超越美國,自此之後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2020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達到2.59萬億美元,佔全球出口比重達到14.7%。
從製造業看,2019年我國製造業出口總額達到2.32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出口比重為18.2%,高於全部貨物出口比重,顯示我國製造業的貿易屬性較強。
我國紡織品、辦公及通訊裝置、服裝企業大量供應海外市場,出口規模佔全球出口比重分別為39.2%、31.7%、30.7%。
此外,我國鋼鐵出口規模佔全球鋼鐵出口比重也達到13.2%。
我國製造業建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產業門類最齊全的經濟體。
20世紀50至60年代,我國佈局了一批煤炭、石油、化工、汽車等工業專案,培育了我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程序飛速前進,從承接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到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再到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並重,產業升級持續推進,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透過國際市場競爭提升企業實力,在機械、電子、冶金、輕工等領域競爭力不斷增強,電力裝置、通訊裝置、工程機械、家電等一批產品製造能力已進入世界前列。
目前,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唯一擁有全部聯合國產業分類的經濟體。製造業保持較快增速,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製造業提供就業崗位數量居國內各行業首位。
2015年以來,製造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25%左右,2020年貢獻率為26.2%,居全部行業門類之首。
從投資看,製造業投資總體增長較快,佔全部投資比重保持在20%至25%之間(按2018年後的新統計口徑計算),對穩投資發揮關鍵作用。
從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來看,2019年製造業從業人員達到3832萬人,佔全部行業從業人員的22.3%,較第二名的建築業高出9個百分點,其中電子、機械等行業從業人員較多。
從勞動生產率看,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逐年提升,據測算,2019年達到26.7萬元/人,相當於全員勞動生產率的232%。
我國製造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裝備製造業比重穩居高位。
我國產業結構由消費品製造業、原材料製造業逐漸向中高階的裝備製造業轉型。
2018年,裝備製造業佔全部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40.7%,比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2020年,裝備製造業佔全部製造業資產總額比重達到43%,比2012年提高6.6個百分點。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2005年以來我國製造業產量增長最快的五個行業是醫藥、汽車、木材加工、電氣機械、電子,集中在高技術和裝備領域,其中醫藥製造業產量複合年均增速達到53.1%;我國製造業產量增長最慢的五個行業是燃料加工、菸草、皮革、紡織、紡織服裝服飾,集中在低技術的消費品領域。
我國東中西部製造業各具特色。
東部地區製造業發展基礎較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均佔據較大份額,廣東、江蘇的電子、電氣機械行業佔製造業營業收入比重達10%以上,對製造業引領作用較強,河北、山東在冶金領域基礎雄厚,鋼鐵和有色金屬產量全國領先。
中部地區製造業總體增長較快,產業結構以食品、建材、有色等傳統行業為主,新興領域雖然加速增長,但佔比仍然較低。
西部地區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實現產業差異化發展,四川的酒飲料精製茶製造業佔比達到7.9%,陝西等省份化工、冶金產能和技術水平達到全國前列。
二、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前有標兵,後有追兵
(一)整體評價:中國製造業處於世界第三梯隊
從工業競爭績效指數看,我國製造業總規模領先,但中高階製造業落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20年工業競爭績效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的工業競爭績效指數 (CIP)為0.37,處於全球第二位,德國、韓國、美國分別為第一、三、四位。
從具體指標看,中國在反映製造業規模和製造業份額的4個指標上名列前茅,但在 “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增加值比重”、“中高技術製造業出口額佔製造業出口額比重”、“人均製造業增加值”、“人均製造業出口額”等4個指標僅位於G20中游水平,反映了我國在中高技術製造業實力不強、製造業人均規模不高的特徵。
從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看,我國製造業發展水平僅位於世界第三梯隊,效益、結構等方面的競爭力落後於美、德、日。
中國工程院《2020年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10.84,處於7個國家的第4位,低於美、德、日。
報告將美國列為第一梯隊,將德國、日本列為第二梯隊,我國位列第三梯隊。
中國雖然製造業規模巨大,但與先進國家之間仍有勞動生產率較低、製造業知名品牌數較少、基礎產業(零部件、機床、儀器儀表等)增加值佔全球比重低等差距。
按“質量效益”“結構最佳化”“持續發展”三項分數合計值排序,中國僅位列第六。
(二)規模效益:規模總量領先,但人均指標落後於美日德
我國製造業規模已遠超其他單一經濟體,相當於全球的28%,G20的1/3,美國與歐盟之和的84%,具有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但從人均來看錶現並不突出。
2019年,我國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為2726美元,在G20成員中排在第11位,僅為德國的30%,日本的36%,美國的40%,與主要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從勞動生產率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2019年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為3.87萬美元/人,甚至不及同屬發展中國家的阿根廷,土耳其、巴西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緊隨我國之後,我國仍面臨激烈競爭。
上述資料顯示我國製造業中的人力資本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製造業生產效率仍需改進提升。
(三)研發創新:製造業研發支出總額居全球第四,但研發強度和人均創新產出偏低
從創新投入看,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2.44萬億元,同比增長10.3%,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之比)為2.4%,較2015年提高0.33個百分點,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
2019年我國R&D人員全時當量達480.1萬人年,保持全球第一。
歐盟委員會《2020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報告》的2500家入圍企業中,我國 366家制造業企業研發支出合計691.8億歐元,佔全球製造業入圍企業的10.4%,位列全球第四。
美國、日本、德國分列三甲,製造業企業研發支出分別為2249.8、1043、775.1億歐元。
從我國入圍製造業企業看,入圍企業研發強度偏低,醫藥領域企業研發積極性較弱,研發支出強度(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4.6%,低於全球製造業企業平均值5.3%,其中電子、電氣機械領域企業研發經費較高,分別佔全球的19%、18%,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企業研發費用僅佔全球的4%、3%。
從創新產出看,2019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達5.92萬件,佔全球的22.3%,首次超越美國升至世界第一。
但是,我國每萬人PCT專利申請僅有0.42件,略高於全球平均的0.35件,遠遠落後於美、日等國。
2019年美國、日本PCT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的21.7%、19.9%,每萬人申請量達到1.75、4.17件,每萬人申請量為我國的4倍、10倍。
(四)企業競爭力:在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達到第一,但品牌影響力亟待加強
從企業規模看,2020年我國共有64家制造業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位列世界第一。我國上榜製造業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為622億美元,與全部上榜製造業企業平均值大致相當。
但是,我國上榜製造業企業平均利潤僅為14.5億美元,遠低於全部上榜製造業企業平均利潤 35.5億美元,與美國上榜製造業企業均值62.8億美元相差更大,顯示我國大企業盈利能力仍弱於全球平均水平。
從知名品牌看,2020年我國有15家制造業企業入選世界品牌500強,數量名列全球第四,品牌影響力弱於數量。
美國擁有64個製造業世界知名品牌,集中在食品、電子和汽車領域。日本、法國分別擁有30 個和29個,分別集中在汽車和機械、奢侈品領域。
我國雖然擁有若干大型電子資訊、機械製造企業,但多在低端、代工領域,品牌影響力有限,而在箱包、化妝品等時尚領域更是缺乏國際知名品牌。
三、中國製造業之憂:哪些行業是“阿喀琉斯之踵”?
(一)從供給看,燃料加工、電子、儀器儀表等行業對全球產業鏈
依賴性較強,“卡脖子”風險較大燃料加工、電子、儀器儀表行業對海外供應鏈的參與度較高,產業鏈“卡脖子”風險較大。
燃料加工、電子、儀器儀表3個行業的進口中間投入比(進口中間投入佔全部中間投入的比重)分別達到47%、32%和28%,明顯高出我國製造業平均的13%,是進口中間投入比最高的3個行業。
食品和菸草、非金屬礦物製品、紡織、紡織服裝服飾鞋帽皮革等行業進口中間投入佔全部中間投入的比重較低,這些行業基本不依賴於進口中間品的供應,產業鏈自主性較強。
從燃料加工行業看,燃料加工受制於我國能源自給率較低。
在燃料加工行業中間投入中,石油天然氣開採產品投入規模大(佔燃料加工行業全部中間投入的68%)、進口占比高(進口占63%),這與我國能源自給率較低有關。實際上,我國石油自給率不足30%,石油供應一直是我國能源安全最大的風險點(參見我們前期的報告居安思危:從40個指標全面分析我國的經濟安全)。
從電子、儀器儀表行業看,兩行業進口中間投入呈現需求集中、應用廣泛、替代品不足的特徵。
其中在電子行業,電子裝置中間投入和儀器儀表中間投入分別有47%和62%來自進口;在儀器儀表行業,電子裝置中間投入和儀器儀表中間投入分別有36%和59%來自進口。
此外,在多個產業鏈中進口電子裝置、進口儀器儀表都具有重要作用,如電氣機械行業有55%的電子中間品來自進口,金屬製品和交運裝置分別有91%和55%的儀器儀表中間品來自進口。
上述資料反映,電子和儀器儀表行業的一些關鍵元器件高度依賴進口,導致兩個行業成為我國製造業的短板。
(二)從需求看,電子、紡織服裝等行業對出口市場依賴性強,可能受到針對性打擊,面臨產業外遷風險
電子、紡織服裝服飾、電氣機械、運輸裝置行業的出口需求佔比較高,易受到貿易摩擦的衝擊。
從出口交貨值看,2018年電子、紡織服裝服飾、電氣機械、運輸裝置行業出口交貨值與營業收入之比分別達到0.48、0.21、0.18、0.17。由於這些行業出口份額佔比較高,更有可能遭受市場封鎖的針對性打擊,近年來華為、海康威視、新疆棉企及上下游企業被美西方國家禁止進口和銷售即為例證。
電子、紡織服裝、電氣或在美國對華貿易管制中首當其衝。
我國電子、紡織服裝、電氣行業對美出口佔全部產出比重一度達到9.8%、6.9%、5.4%,如果美國加強貿易管制措施,這些行業損失影響可能較大,並同時面臨產業外遷風險。
從電子和電氣行業看,兩行業加工貿易對美出口多於一般貿易對美出口,如電子行業一般貿易對美出口僅佔電子行業全部產出的0.6%,而加工貿易對美出口為電子行業全部產出的9.2%。
加工貿易主要採用國外技術,在銷售受阻的情況下更可能將技術和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
從紡織服裝行業看,該行業技術密集度較低,一直面臨向東南亞外遷的壓力,如美國提高對華紡織服裝關稅,成本費用的增加可能加快產業外遷。
四、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看中國製造業的
未來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對下一時期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製造強國建設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命題,要推進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培育新的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製造業兩化融合(工業化+資訊化)和兩業融合(製造+服務),強化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撐引領作用,打造兼具安全性和引領性的製造業產業體系。
(一)打造產業基礎能力和現代化產業鏈
產業基礎能力已列於製造強國建設的首位,其包括零部件、元器件、軟體、材料等產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關鍵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推廣應用。要保障製造業領域的產業 安全,就要構築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逐步解決“卡脖子”問題。
產業基礎與產業鏈聯絡密切,前者始於創新、得於安全,後者則兼顧經濟性、創新性、安全性,二者互為補充。
圍繞產業安全的緊迫需要,應結合市場力量和政府作用,把握產業變革機遇,加快產業基礎和產業鏈建設。
例如,可透過競標和激勵來引導優勢企業對產業基礎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展開攻關,可依託新型舉國體制下的國有科研力量實施一批重大工程,也可靈活運用產業投資、風險補償、公共採購等方式推動基礎產品的示範應用和構建完整供應鏈。
我們認為,上述措施在《綱要》包含的“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打造戰略性全域性性產業鏈”等內容中已有體現。
(二)提升製造業根植性穩定性
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目的在於加強制造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推動實體與虛擬經濟平衡發展,是我國經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考慮到在產業分工專業化趨勢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從製造業企業分拆出去的現象客觀存在,製造業比重面臨下行壓力。雖然我國經濟中服務業佔比已經過半,規模遠高於製造業,但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只能是製造業,服務業則往往隨製造業流動和轉移。
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就要提升製造業根植性,關鍵在於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路徑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包括降低成本負擔、強化要素保障、破除經營障礙等。
從《綱要》文字來看,具體措施主要有減稅降費、產業用地改革、擴大製造業貸款、電力市場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等。
(三)激發製造業融合發展新動能
製造業融合發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早在2008年,我國已認識到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了要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礎設施從“鐵公水”拓展到資訊、質量、安全等領域,基礎設施與製造業的連結更加緊密,互動進一步增強。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多元的融合發展提升了製造業的效率和效益,使製造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潛力。要統籌兩化兩業融合和新老基礎設施建設,以資訊、現代服務、基礎設施支援製造業轉型升級,暢通國內國際兩個大迴圈,率先形成國際領先的完善的製造業產業生態,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綱要》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支援智慧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發展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網,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和車聯網等。
———————————————————
請您關注,瞭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於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粵開證券 羅志恆 徐凱舟
更多相關行業報告請登入【遠瞻智庫】或點選連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