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勇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擅長運用腹腔鏡微創治療技術、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在腹腔鏡下對胃癌、結直腸癌診治,以及腹腔鏡下腹股溝疝、切口疝,及臍疝等各類疝的修補術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記者程雪
高齡往往被視為手術禁忌,老年人得了癌症,往往不敢輕易“動刀”。如今,隨著創面小、術後恢復快的微創治療手段的出現,讓高齡+癌症的組合不再成為患者求醫難點。本期邀請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峰勇,為大家介紹胃腸道腫瘤微創治療方法。
當高齡“遭遇”癌症
除夕前一天,張大爺開開心心地出院了,這一天正好是他術後第七天。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得知患癌、首次治療、再次微創的艱辛歷程。
前陣子,張大爺總覺得自己肚子不舒服,便來到醫院消化內科求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初步判定其患有早期胃癌,醫生對張大爺進行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然後又取病變組織進行了病理切片。透過對病理切片的分析,發現對於張大爺的病情而言,ESD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根治性切除。於是,張大爺被轉入胃腸外科,由王峰勇醫生對其進行胃腸道腫瘤微創治療。
“身體狀態差、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群體癌症治療是一個難題,有些高齡患者甚至不願意接受治療直接放棄,十分可惜。”王峰勇介紹說,胃腸道腫瘤微創治療方法相較於傳統手術治療,具有創面小、效果好、預後好等優勢,在手術的過程中,需要透過腹腔鏡探查腫瘤,只在患者腹部打一個1釐米的小孔,若患者情況可以進行微創,則需要再在腹部打4個0.5~1釐米大小的小孔,整個微創手術就是透過這5個小孔完成,前後需要2~3小時。
這項微創技術尤其適合高齡患者群體,不少患者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
個別患者需對腫瘤進行“降期”
據瞭解,自1994年日本的Kitano教授報道首例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後,腹腔鏡在胃腸道腫瘤外科治療領域得到了廣泛認可並推廣。
不過,很多晚期胃癌、晚期腸癌患者無法直接進行胃腸道腫瘤微創治療手術,需要先進行新輔助化療,對腫瘤進行“降期”,把晚期癌症“降”到中期或早期癌症,使患者各方面身體素質適合進行胃腸道腫瘤微創治療。
王峰勇主任提醒,老年患者體質差,需要關注免疫力與體質問題,適當補充營養。另外,治療後注意長期隨訪觀察,一般來說術後3~6個月需要到醫院複查,進行腹部CT檢查、胃腸鏡檢查等。
這些徵兆是癌症的“前奏”
胃癌和腸癌都是中國人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其中,胃癌早期基本沒什麼症狀,很多人往往發現時已到了晚期。總是覺得燒心和反酸、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便發黑或大便出血的人注意,這些胃癌徵兆都是“腫瘤君”在向你拉響“警報”。早期胃癌患者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的症狀,一些老人的痛覺神經較遲鈍,感覺不到胃痛,以為只是腹脹,這種情況也需要當心。患有胃癌的人,腫瘤破壞血管導致胃出血,有些人就會有嘔血的症狀。
臨床上,多數結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往往有排便習慣改變,如次數增加,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便中帶血、膿或黏液,腹痛,腹部有腫塊等情況。結腸癌患者到了中晚期,可能出現腸梗阻症狀,主要表現是腹脹和便秘,腹部脹痛或陣發性絞痛。
在預防胃癌、腸癌方面,除了戒菸戒酒,定期鍛鍊身體的“規定動作”,王峰勇還建議大家從日常的飲食做起,每天要攝入足夠的穀物膳食纖維、新鮮水果、堅果和蔬菜、鈣和纖維素、葉酸等;儘量少吃油炸、熏製、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多吃山芋、紅薯、玉米、水果、新鮮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三餐定時,不可暴飲暴食。
【來源:浙江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