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常見的反酸、燒心這一類症候的認識。在我們的認知中,常常會以胃病來看待它。若是用應對胃病的藥石調治,多多少少也都能見到些許效果。但是缺陷也很明顯,就是時間稍有過長就會再次復發。特別是在我們很是繁忙的時候,或是遇事急躁、心情煩躁的時候,症狀就會明顯加重。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上述的這一系列症候,在傳統醫學裡是如何看待的?
在傳統醫學裡,有這麼一個較為典型的症候,這就是“肝胃不和”。
也就是說,我們的肝,主氣機的條達。因此,我們一身臟腑的功能能不能順利地完成工作,以及氣機的通暢與否,都要取決於肝的條達之性。
而我們的胃氣則是以通降為順,若是胃氣不降。反而就會逆行而上,這就容易導致我們胃反酸、燒心、欲嘔或是噁心等症狀。
為什麼會胃氣不降?
其首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肝鬱氣滯,在前面提到,肝主條達,主氣機的通暢。若是肝鬱氣滯,勢必就會影響到肝的條達之性。
也正因為這樣,反酸燒心的種種症候,才會常常在我們繁忙、遇事急躁、上火、心情抑鬱、情緒波動的時候頻繁發生。因此,想要調治這一些列的胃部不適,我們勢必要從肝入手,保證肝的氣機通暢。
臨床要如何應對?
就比如說組方:柴胡,枳殼,杭白芍,陳皮,川芎,香附,炙甘草。
所用思路也很好理解:柴胡在這裡可以疏肝解鬱;
白芍和炙甘草,主要用來養血、斂陰、和營;
上面的這兩步,很明顯是在養肝。
此外,在這基礎之上,在配上香附,進一步來梳理肝氣;
加入川芎則在於行氣活血,從而令我們的肝經氣血更加調暢;
用陳皮和枳殼,則主要在於健脾和行氣,令體內氣機的執行更加通暢。
如此搭配下來,我們的肝氣就會恢復其條達之性,血脈也能通暢。因此,肝鬱氣滯的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了。
當然,在臨床運營中,常常還需要臨證加減。就比如說:
若是脾胃虛弱嚴重,則需加入白朮和茯苓;
若是寒溼較盛,則需加入高良薑或是桂枝;
若是伴有肝膽溼熱,則還需加入龍膽草;
若是時常呃逆或是嘔吐明顯的,則還需加入旋復花等。
上述組方,最早出自《景嶽全書》。其主要功能之一就在於疏肝行氣,調治肝鬱。若是將肝氣調和,肝木不再橫克脾土。那麼胃的通降之性也就能恢復正常,而反酸和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總體來看,若是反酸、燒心時時出現在情緒波動較大,或是勞累忙碌的時候。這就需要考慮是不是有肝鬱這一問題的存在了。在傳統醫學看來,“解肝鬱,胃氣會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