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認為,皇太極才是大清12帝中最突出的一個。
其實,康熙才是,無人可比。
毛澤東曾經說:康熙了不起,有三大貢獻。
那麼,毛澤東所謂的三大貢獻到底是什麼?
1、第一大貢獻:確定了現在的疆域
康熙皇帝名為“玄燁”,努爾哈赤的重孫,皇太極的孫子,福臨的兒子。
這是個苦命的娃,小的時候得了天花,差點被黑白無常帶走。8歲時,父親去世,在晃晃悠悠中上了皇位;10歲時,母親又去世。
還有比這更痛苦的事嗎?該遭的罪,這娃都遭了。為這娃哭上兩分鐘。
可能是因為吃得苦多,這小康熙韌勁非常好,心理素質極其過硬。
是的,閻王爺門前走了兩圈的人,比一般人確實更“堅硬”。
還好,小玄子(《鹿鼎記》中康熙的小名)的奶奶健在,這個孝莊太后的能量不是一般得大,有她支稜著,下面的人反不了天。
長大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除了生理的成熟,還要學會肩膀上抗責任。
15歲的我們,還在上初中,還是個孩子。
15歲的小玄子,開始思考人生和朝廷,奶奶已經老了,自己該怎麼辦?朝廷裡,鰲拜隻手遮天,如此下去,朝廷還會姓“愛新覺羅”嗎?
15歲的小玄子決定除掉鰲拜。
可是談何容易?小玄子找了一幫小夥伴,開始了屬於他們的“A計劃”,天天練摔跤,練打架。外面的人,只知道這些小傢伙在玩遊戲。
條件逐漸成熟了。
1669年6月14日,目空一切的鰲拜,來覲見皇帝和太后。
鰲拜來的時候氣勢昂揚,走的時候卻成了階下囚。小玄子和小夥伴們出其不意,把鰲拜制服了。
雖然,鰲拜是有名的巴圖魯(官方賜的勇士稱號),但在小玄子等人的周密策劃下,還是著了道。
這邊鰲拜被捕,那邊30條大罪就出爐了。這效率,不得不服啊!
那一刻,鰲拜的心裡有千萬頭羊駝呼嘯而過,被小兔崽子暗算了!
鰲拜被抓,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大為震動。16歲的小皇帝,出手太過不凡了,大家期待更多的輝煌燦爛。
這小子沒讓大家失望!
收拾了鰲拜,小玄子準備去掉第二個威脅,那就是平三藩。
那時的異姓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南方正過著逍遙日子呢!突然,吳三桂感覺耳朵好燒啊,怕是有人惦記了。
沒錯,是小玄子。
這次,是小玄子碰到的最大危機,因為搞不好就要翻船的。
小玄子要平三藩,吳三桂等人暴起造反,來回幾年,吳三桂都飲馬長江了,卻最終還是敗了北。
說明什麼?吳三桂老了,組織力不夠了,關鍵是,支援率更不夠了。從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開始,廣大的漢族人民就放棄他了。如此,想“造反成功”有如痴想妄想。
前後8年,小玄子將三番平了。
此時,小玄子已經是28歲的小夥了。大了,不能再稱呼小玄子了。
28歲的康熙,看中了東南那一塊島嶼臺灣。
從決定要收復,到成功,僅僅兩年。
如果,康熙穿越到現在,已經會很詫異:這小臺灣收復這麼難嗎?
1684年之後,康熙開始經略西北、西藏,和羅剎人幹過仗(沙俄),和準格爾動過刀槍,三徵葛爾丹,一上大西藏。
真應了那句話:掃平了寰宇!
在康熙任內,國家疆域直達唐朝時的輝煌。
就衝這統一疆域的能力,12帝誰能比擬?
毛澤東說:康熙的第一大貢獻,就是打下了我們國家今天所擁有的的領土.....
是的,從這一點來說,康熙可稱“偉大”。
但是,這不是康熙的唯一貢獻。
2、康熙的第二大貢獻:就是對“統一戰線”的貢獻。
統一戰線,搞好團結,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一個部分。
華夏這塊土地,王朝交替,除了中原的英雄們依次逐鹿中原,還有周邊的兩個少數民族也曾入主北京,一個是蒙古,另一個就是女真(滿族)。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面對兩個選擇:一是漢化,二是推廣少數民族文化。
但是,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比上漢文化,實在是單薄得太多。況且,將小眾的少數民族文化推廣到全國大多數人那裡,可想而知,那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工程啊!
文化不統一,等級有高低,就會造就數不清的矛盾和摩擦。
一個個不眠的夜晚,康熙是思考又思考,前朝元朝的例子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
曾經的元朝,建立國家後,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這就有著赤裸裸的歧視,因此,元朝只維持了94年。
大清入關了,多爾袞等人強勢極了,也製造了不少慘案。
在順治時期,同樣是大學士,滿族人是一品官的待遇,漢族大學士是五品的待遇。
如果繼續如此嚴重的歧視行為,大清很可能變成曾經的“大元”。
要改變,而且必須改變!
於是,康熙提出一個看起來假、大、空的觀點:滿漢一家,中外一體(這裡的“外”不是指外國,而是指華夏地域內的滿族外的民族)。
不得不說,康熙這話是很有高度的。不僅這樣說,而且這樣做,還提升了漢族官員的品級。
如此下來,漢族的仇恨情緒漸漸小了很多,像姚啟聖、張廷玉、魏東亭、施琅等成為了康熙的得力干將。
康熙的這一舉措,緩解了民族間的矛盾,統一了戰線。
如果沒有康熙如此的舉措,大清的壽命會低到嚇人,估計中原大地會被改造成美麗的牧場;如果沒有康熙這樣的舉措,各種起義一定會此起彼伏,要比後來多得多。
有人說:即使如此,後來,滿人和漢人還是有高低之分的。確實如此,但要比入關時好了太多。
對於康熙的舉動,拿現在一句主旋律的話來說:搞好民族團結,堅持兩個離不開。
從康熙重視統一戰線的格局來說,12帝中的其他人無人可比。
至於後來的滿清人中還有“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言論持有者,比起康熙,簡直連屁都算不上,格局低到了坑裡。
毛澤東說:康熙皇帝第二個偉大的貢獻,就是統一戰線政策。
是的,是康熙“統一戰線”的舉動延續了大清的國祚。
這點,無需質疑。
3、康熙了不起的第三個地方:獎罰分明的用人制度
1994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的副刊,發表了老舍的文章,其中寫道:毛澤東說,康熙了不起的第三個地方就是獎罰分明的用人制度......
獎罰分明,如何體現?
就說一個事,當時,哪怕是康熙的皇子們帶軍打仗,如果打輸了,也不能進德勝門,而要在城外等候處置。
這老子也夠無情的,一顫一顫的山羊鬍子展現著他的精明,凸凹不平的臉表達了他的觀點:只要錯了,絕不讓平安順利進城。
康熙不嚴格可以嗎?
可以,但如果不獎罰分明,朝綱就會敗壞。為了大清的前途,為了兒子順利接班,康熙必須要建立標準和獎懲措施,而且,大家必須嚴格執行。
康熙時代,只要能力強,獎罰一定分明,絕不會厚此薄彼。
張廷玉表現突出,逐級提拔,後來在康熙任內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至於雍正朝,官就更大了,做了禮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等。
再看年羹堯,崛起還是在康熙朝內,四川總督、定西將軍,都是康熙封的。
說明,康熙做事,講究賞罰公平,只要你有能力,一切好說。
正是因為康熙管理有一套,才凸顯出很多的幹才,而他的兒子們,在康熙的嚴格教育下,一個個都是人才。
即使如此,康熙朝內的腐敗也是比比皆是。前期沒時間修理,後期又是九子奪嫡,真是沒時間處理吏治。
怪不得康熙要“向天再借500年”!
康熙朝內,最苦惱的是:兒子們各個優秀,安排接班人不容易。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九子奪嫡”。最後,老四憑藉突出的政治手腕,卓越的行政能力,接了康熙的班。
父親開了一個好頭,雍正在康熙的基礎上整頓吏治,進行多項改革,讓康熙朝記憶體在的弊病,以及戰爭導致的虧空,全部一一解決了。
不過,到了乾隆一朝,看似踩在爺爺康熙、父親雍正的肩膀上,發展得極其平穩,似乎繼續著輝煌。
但,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錯過和世界的交流,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讓大清被西方國家甩開,從此走了下坡路。
言歸正傳,康熙在用人上堅持實行“獎罰分明”,還是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我們開啟清朝12帝的過往,一一對比下來,最後得出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
清朝12帝中,最出色的皇帝就是康熙,統一國家,固定疆域;統一戰線,搞好團結;獎罰分明,唯才是舉,最終帶清朝上到一個極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