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網際網路已進入“下半場”。所謂“下半場”,是指從消費網際網路轉為產業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無論是PC端的,還是移動端的,本質上都屬於消費型的,而產業網際網路本質上則屬於生產型的。
消費和生產是不同的,形象點說:聽到喧鬧聲的,那是在商場,是在消費;聽到機器轟鳴聲的,那是在車間,是在生產。
消費網際網路追求的是流量,一切圍著流量轉;產業網際網路追求的是效率,一切圍著要素轉。再說得形象點:消費網際網路熱衷於在長江口“撒網捕魚”(撈流量),產業網際網路類似於在唐古拉山“開礦淘金”(創造財富)。
消費和生產,賽道不同、規則不同,舞臺也不同。即使產業網際網路冠之於“網際網路”,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進入了下半場,稱之為“轉場”似乎更貼切。
網際網路的興起和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但從歷史長河看,網際網路只能算數字化的初級階段。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等風起湧雲,預示著數字化進入了新階段,數字化倒逼製造業等實體經濟躍上新臺階,網際網路平臺將服從於、服務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全域性。
在網際網路“轉場”的大背景下,文化大資料應運而生。
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大國。文化大資料來源於文化資源,從文化資源中萃取資料,如同挖掘“文化金礦”,從中提煉出中華文化的元素、符號和標識,繪製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圖譜,恰似堆起一座座“文化金山”,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力源源不斷的提供生產要素。
01
資料關聯是核心生產力
文化大資料是供給側的,從“文化金礦”到“文化金山”,要經過採集、梳理、解構、關聯等流程或環節。其中,資料關聯最為基礎,甚至是決定性的。
資料關聯涉及多個方面,既包括資料和實體、資料和資料之間的關聯,也包括圖書、圖片、影象等文化產品形態之間以及文字、聲音、色彩、線條、形體等文化元素之間的關聯。
資料關聯的專業性很強,專業的事要靠專業人士完成,文化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校科研機構的師生和研究人員,特別是已退出工作崗位的專家學者,都將成為資料關聯的主力軍,匯聚起來應該有千萬之眾。
資料關聯應該有內關聯和外關聯區分,關聯在資料所有者單位內部完成的,屬於內關聯;在資料所有者單位外部完成的,屬於外關聯。內關聯和外關聯匯合在一起,就構成“關聯鏈圖譜”,資料關聯越精準,關聯鏈圖譜越完整。
資料關聯將貫穿於文化數字化全過程,由此產生的要素配置能力,就是文化數字化生產力。
02
關聯資料是核心資產
資料關聯生成關聯資料,關聯資料凝結了專業人員的智慧和勞動,因而成為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伴隨著文化數字化程序,關聯資料的價值被發現,由此所形成的資產規模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文化機構資產的重要構成。
文化大資料是分類、分級、分層的,來源於文化遺產的源資料,其儲存和使用必須依法合規,法律不允許對外展示的,決不能公開使用。法律沒限制的,尤其是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製片廠、報刊社、出版社、文藝院團等文化生產機構長期積攢下來的資源所轉化的資料,均可以被關聯,從而成為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生產要素。
03
資料變現是核心驅動力
文化機構開展資料關聯,目的是將資料轉化為可交易的資產,從而獲得資料變現收入。
基於國家文化專網而搭建的“資料超市”,為資料交易創造了條件。隨著資料變現收入同文化機構和各類專業人員的利益分配掛起鉤來,相信資料關聯的隊伍一定會不斷壯大,資料關聯將形成巨大的新型文化產業。
04
資料安全是核心競爭力
這些年,各級各類文化機構都積攢了不少文化資源資料,資料分享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除缺乏動力機制,資料安全問題也是重要因素。
依託現有全國有線電視網路而形成國家文化專網,文化資源資料的交易、加工等活動就是在閉環系統完成的,其目的就是保障資料安全。這一點越來越被大家所認識、認可、信任。
閉環不是封閉,國家文化專網首先是一種生產網,創作生產文化數字內容是首要功能,同時還具備分發功能:線上線下一體化呈現,電視機“大屏”和移動終端“小屏”互動聯動,學校、商場、景區同步展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