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何香凝患上了胃炎,被家人送往了醫院進行治療。在周恩來和宋慶齡的關照下,何香凝脫離了生命危險。
1971年,九旬老人何香凝老人病重,她知道留給自己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於是她向周恩來提出了自己的最後一個要求:死後不想火化,要把遺體運到南京和廖仲愷合葬。
何香凝一家人合影
當時黨中央內部正積極的倡導火葬,毛主席和周恩來更是這些領導人中主張火化的第一批倡導者。很多都以為周恩來會拒絕何香凝,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卻毫不猶疑的答應道:“我代表黨中央和毛主席同意你的請求,你就放心吧。”
周恩來的一番話十分痛快,令何香凝老人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安慰。可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何香凝為何能獲得此殊榮呢?
從大家閨秀到革命戰士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歷程中,湧現出了很多的革命女性。何香凝同宋慶齡一樣,她的革命歷程跨越了半個多世紀。
何香凝
何香凝出生於香港,父親何炳恆是著名的茶葉商人,家境頗為富裕。可何炳恆十分保守,他不僅不讓女兒去讀書,甚至還讓女兒學習“上流社會”的閨閣女子一樣纏足。
何香凝從小就具有反抗精神,對於父親提出的要求,她一個都沒有做到。白天她被家人逼著纏足,晚上回到家中的時候她就拿剪刀偷偷地剪短。同時她還買來了一些學校讀書用的課本,向正在上學的兄長請教知識。
何炳恆對女兒進行了耐心的勸導,希望她能夠主動纏足,進入上流社會,為何家爭光。何香凝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想法,無可奈何的何炳恆只得放棄了心中的念頭。
時光流轉,何香凝到了婚嫁的年紀,周邊的媒婆紛紛跑到了何家來提親。當他們知道何香凝是個大腳姑娘的時候,直接轉頭就離開了何家。此時,廖仲愷開始登場了。
古代女子纏足
廖仲愷和何香凝年齡相仿,他出生於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廖仲愷的童年是在眾人的歧視下長大的,他的心中意識到這所有的不公平都源自於祖國的落後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這時起,推翻懦弱無為的清政府、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祖國成為了他奮鬥一生的目標。
父親廖竹賓是一名愛國的海外赤子。在家庭的影響下,廖仲愷在美國接受了先進的教育。隨著廖仲愷逐漸長大,父親廖竹賓卻病倒了。在臨終前,他對兒子的婚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必須討個大腳婦女做媳婦,不能被洋人恥笑。
廖仲愷與父親廖竹賓
在媒人的介紹下,廖仲愷和何香凝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在丈夫的影響下,何香凝的人生髮生了變化,她從一個大小姐逐漸成長為 一個堅定的革命鬥士。
廖仲愷目睹了中國時局的動盪,他迫切的想要挽救人民於危難之中。為此,他決定前往日本求學,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妻子何香凝對丈夫的選擇表示了全力的支援,為了幫助丈夫完成學業,她賣掉了自己所有的陪嫁首飾,資助丈夫去日本留學。
在丈夫的勸導下,何香凝也於1902年來到日本,並先後就讀於女子師範學校和東京東鄉女子學校。
1903年9月,夫妻兩人參加了一場東京舉行的中國留學生集會。在這場集會上,孫中山發表了關於革命救國的宣傳演講。他號召中國的有志青年團結起來,為中國革命盡一份力量。
夫妻兩聽完孫中山的演講後,心中大為震撼,他們當即表示自己願意投身中國革命,為國家走向強大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1905年,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廖仲愷夫妻在孫中山的推薦下,正式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同盟會的首批會員。
加入同盟會後,何香凝處處都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著想。她不僅負責同盟會的日常活動,而且還將家人給自己生活補貼捐給了同盟會,來當作革命活動的經費。
1911年春,國內的形勢發生了大的變化。在這危急時刻,何香凝同自己的丈夫廖仲愷毅然決然的回到了祖國,投身到了革命鬥爭當中,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廖仲愷先生
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後,夫妻兩人又參加了護法運動。何香凝積極的協助丈夫開展聯絡革命志士、宣傳革命道理、建設革命機關的工作。
孫中山留下臨終囑託
1922年,粵軍將領陳炯明不滿孫中山提出的北伐方針,在廣州發動了兵變。事變前夕,陳炯明派人抓捕了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愷。
何香凝得知訊息後,馬上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身患重病的她四處奔走,不斷的打聽孫中山和宋慶齡的訊息。當她得知孫中山在永豐艦上的時候,她隻身去找孫中山,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資訊。
由於丈夫廖仲愷還在陳炯明的手裡,何香凝又不顧自己的安全返回去營救丈夫。
何香凝利用自己在國民黨的影響力,不斷的向陳炯明施壓,獲得了探望廖仲愷的機會。在監獄中,何香凝向自己的丈夫傳達了關於孫中山的訊息。
隨著形勢的逐漸惡化,陳炯明決定將廖仲愷轉移到一處秘密的地方進行槍決。何香凝得知後,不顧眾人的阻攔,馬上趕往陳炯明所在的會場,對他進行了痛罵。
在陳炯明舉行的軍事會議上,她當著參與人員的面,大聲痛斥道:“仲愷有什麼對不起你的?......我今天既然來到這裡,也沒打算能夠活著回去。仲愷到底是殺還是放,你今天必須給我一個答覆。如果是殺,就隨你們的便。如果是放的話,現在就讓他跟隨我回家。”
廖仲愷
陳炯明雖然想殺廖仲愷,可是迫於夫妻兩人在黨內的威望,他不敢明說。為了不把事情鬧大,陳炯明只好下令放了廖仲愷。
廖仲愷被釋放出獄後,何香凝帶著自己的丈夫連夜前往香港,來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陳炯明感嘆道:“我居然栽到了一個婦人手裡。”
1925年,孫中山病重,來到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治療。廖仲愷在廣州抽不開身,便委託妻子何香凝前往北平協助照料孫中山。
孫中山知道自己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他心中擔心的除了未竟的革命事業,剩下的就是妻子宋慶齡了。
孫中山與宋慶齡
孫中山在臨終之前,他緊握住何香凝的手,希望她能夠在自己走後好好地保護好宋慶齡。
何香凝望著病榻上的孫中山十分難過,她當下表示自己一定會好好地保護宋慶齡,同時堅持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主張,完成他未竟的革命事業。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翼分子想要抓住這個時機,奪取黨內的最高權力。可主張與共產黨人進行友好合作的廖仲愷在黨內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蔣介石等人視其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1925年,廖仲愷接到臨時通知,要去參加國民黨中央的內部會議。夫妻兩人剛走出家門沒幾步,周邊的殺手竄了出來,子彈直接射中了廖仲愷的頭部和身體,丈夫當場身亡。
何香凝與子女在丈夫遺體旁邊
何香凝抱著丈夫的遺體,心裡十分難過。冷靜下來之後,何香凝清楚了這肯定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蓄謀已久的計劃,她的心中更加堅定了與反動派鬥爭的信念。
何香凝痛罵蔣介石:你也太背信棄義了
孫中山和廖仲愷相繼去世後,蔣介石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奪取了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權力,成為了國民黨新一屆的領導人。即使蔣介石手握大權,何香凝對於他所做出的反動行為卻沒有絲毫的畏懼。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介石逮捕了大量的中國共產黨人,幷包圍了蘇聯顧問團所在的大樓,公然違背孫中山所提出的三大政策。何香凝痛罵蔣介石:“你在先總理屍骨未寒之際,公然違反他所提出的提出的三大政策,你也太背信棄義了。 ”
中山艦事件
經過這次事件,何香凝徹底看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因為一些政治上的因素,兩個人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大。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群眾。事變發生後的第二日,何香凝在國民大會上發表了《蔣介石是反革命派》的演說,大聲痛斥了蔣介石做出的反動行為。
蔣介石的心裡並不甘心,他想要拉攏何香凝為自己所用。為此,他和宋美齡親自上門拜訪,可沒有起到任何的效果。
1928年,何香凝因為看不慣蔣介石等人的所作所為,主動辭去了黨內所有的職務,僑居到了法國巴黎。1931年9年,在國難當頭之際,何香凝回到了祖國。
面對蔣介石的不作為,何香凝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對時局的意見》,嚴厲地斥責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她號召全國軍民聯合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
何香凝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何香凝積極支援十九路軍的抗戰。她與宋慶齡組織開展募捐活動,號召婦女上前線來支援中國軍民的抗戰事業。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釋出號召,希望結束內戰,團結起來一起抗日。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深深地感染了何香凝,何香凝對此十分的敬佩。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已經花甲之年的何香凝不顧自己的身體,組織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積極發動婦女參加慰勞工作。
她在全國各地進行動員和宣傳,在她的影響下,人民群眾紛紛捐資捐物,極大的支援了抗日前線。與此同時,她還將一箱箱藥品、醫療器械等透過多方轉運送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對於這份恩情,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一直牢記於心。
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約9000多人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除千餘人突圍成功外,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這件事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蔣介石舊照
1月14日,何香凝聯合了諸多的愛國人士,致電國民黨中央,怒斥蔣介石在民族危難之際,卻給日本人當幫兇,殺害中國同胞。
何香凝與國民黨反動派針鋒相對的同時,卻與中國共產黨人惺惺相惜、肝膽相照。
1945年,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何香凝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人的號召,要求停止內戰,組建新的民主聯合政府,她的一系列行為積極地促進了全國反內戰運動的高漲。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邀請何香凝等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參加新政協會議。不久,何香凝成功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全國婦聯名譽主席。
何香凝提出不想火化的請求,周恩來:她這個要求應該滿足
何香凝從參加同盟會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半生的時間都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奮鬥。新中國成立後,鑑於她在革命年代所做出的特殊貢獻,自然受到了周恩來等中央 領導人的禮遇。
毛主席與何香凝在親切交談
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何香凝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加上他們在革命戰爭年代結下的友誼,兩家的關係變得十分密切。
1958年6月27日,這一天是何香凝的八十壽辰。這天早上,周恩來、鄧穎超以及陳毅等人帶了幾十個年輕的女同志一起來到了何香凝所在的住所,去為何香凝祝壽。
年近八旬的何香凝老人十分感動,她沒有想到周恩來這麼忙碌還親自過來給自己過生日。整個生日宴會的氛圍十分歡樂,何香凝高興地給每個人都分了一份西瓜。
周恩來探望何香凝
說著說著,眾人便開始唱歌,陳毅唱起了《馬賽曲》。唱著唱著,鄧穎超從桌子上拿起了糖果,裝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周恩來的心中十分疑惑,鄧穎超解釋道:“拿回去給孩子們吃”。周恩來沒有孩子,他所謂的帶給孩子們,實際上指的是他們所收養的烈士遺孤。
何香凝理解周恩來等人的難處,她知道周恩來作為一國總理,家中十分的節儉。為此,她讓周邊的工作人員把一些點心包了起來交給了鄧穎超。
1968年6月,在何香凝歡快地度過九十大壽之後,身體突然急轉直下,精力大不如前。周恩來得知後,多次派專人進行探望。
晚年的何香凝
1970年4月,何香凝出門的時候,不慎摔倒在了地上,工作人員立即將她送往了醫院。醫生經過全面診斷後,發現她患上了肺炎,需要及時地進行治療。在周恩來和宋慶齡的關照下,醫院進行了全面搶救,終於轉危為安。
1971年,何香凝病重,她覺得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於是便主動向周恩來提出請求:死後不想火化,要把遺體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其實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就已經在黨內帶頭簽署了火葬的相關決議,周恩來作為政務院總理,更是這些領導人當中主張火化的第一批倡導者。
眾人本以來周恩來會拒絕這個要求,不想他卻豪爽地答應道:“我代表黨中央和毛主席同意您的請求,你就放心吧”。
何香凝
面對眾人的不理解,周恩來解釋道:“何老太太革命了一生,為黨和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的這個要求理應滿足。”
1972年9月,何香凝與世長辭。幾天後,北京各界人士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全國人民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親自主持,由國家副主席宋慶齡進行致辭,毛主席也在當日送上了花圈。
宋慶齡在致詞的時候回顧了何香凝的革命歷程,並對她的一生進行了評價:“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追悼會結束後,在眾人的注視下,何香凝的靈柩由專車護送到了南京,與廖仲愷合葬在了一起,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奮鬥了一生的女性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廖仲愷、何香凝墓合葬處
何香凝在九十多個春夏秋冬當中,不斷的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變化,見證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沉淪、掙扎與復興。她完成了丈夫未竟的遺願,走完了屬於自己的這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