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是清朝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他發展了儒家民本思想,把聽取群眾意見比喻為“見光照”。
史書記載,舜是由民間推薦後,經堯長期、多方面考察合格而取得帝位的;後來,禹演變成了“家天下”。歷史演變得失,使魏源對社會發展方向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社會應該是人人平等的,從國君、各級官員到平民百姓,本質上是一致的。國君應由百姓提舉而成,“自視為眾人之中一人,斯視天下為天下之天下”。
魏源形象地把整個社會比喻為一個人的身體。國君就是這個身體的元首、大腦,官員是其左膀右臂、血脈和喉舌,百姓則是維繫其生命的呼吸器官。
大腦是指揮全身的司令官,至關重要。國君為了清醒而理智地治國理政,需要設定一定機構,聘任官員及諫議之臣,安排“膳夫”,以宣佈命令和收集下情,豎起大旗以招集進言者,釘好華表木牌讓人寫著官員的過錯,在朝堂上安放皮鼓讓人們進諫。
同時,還必須依靠百姓。“口可以終日閉,而鼻不可一息柅。”停止了呼吸,人即亡;沒有百姓支援,社會就不穩。政治得失,上達下易,下達上難。“君之知相不如大夫,相之知大夫也不如士,大夫知士也不如民。”故英明領導者善於深入社會基層,瞭解社情民意,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一體所以泰。
魏源認為,如果官員怕群眾對自己工作議論紛紛,而不讓百姓講話,那是很危險的。就像河川一樣,宣洩不暢,必然決堤,禍害不小。對待百姓,也同屬此理。讓人們心裡的話說出來,好比讓河水自然地流淌那樣有意義。
當年周厲王,不讓百姓講話,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最終引發農民起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春秋戰國的齊威王採納鄒忌建議,“獎勵納諫”。初,“門庭若市”,百官紛紛進諫;幾個月後,進諫者依然斷斷續續。一年後,即使想透過說出其得失而領賞者,也再無語可言了。因為齊王不斷改正過失,齊國的政治日益開明。
魏源認為,聽取人之意見,和“見光照”一樣重要。世間萬物都不可須臾離開光照。他說:一條縫隙見光,可以照亮一張床;假如給他開啟一扇窗戶見光,可以照亮室內中間空地;假如給他開啟一扇門,可以照亮整個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陽光下,他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是光明的。
一個人,包括領導者的進步、才華和成就,“見光照”是重要形成條件。站多高,看多遠。重視、踐行“見光照”,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由人生高度決定的人生寬度、眼界、視野乃至思想高度。
魏源提議,百姓可以按照一定規則,將民間疾苦、訴求、意願、建議等,本著出於改進工作的善意,逐級向上反映,以至最高層。國家必須從制度上保證言路暢通。各級官員應當重視百姓意見,“聽言不問親疏,不問其公私而唯其是否在理、是與非”。
如平民百姓的意見能上達有司,而有司能不斷改進工作,解民之疾苦,為民多謀福祉,則百姓就會減少議論,就會支援、擁護和尊重領導者,從而促進社會團結、國富民強。
總之,“見光照”是一面大自然、大歷史賦予的明鏡。見自然之光照,利補鈣;見政治之光照,可整身。人皆宜用之。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朱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