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幾乎沒有取得勝績,並因此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讓中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之中。
在這些戰爭中,帶給國人最多傷害和震驚的,當屬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失利。
這不但讓國人看清了北洋艦隊外強中乾的事實,更讓日本人大發戰爭財,為幾十年後又一次入侵華夏埋下了伏筆。
對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敗因歷來眾說紛紜,不過這些原因說到最後都離不開一個錢字。
當時清政府的財政,面對諸多賠款早已經陷入了左支右絀的窘境,想要支援一支龐大艦隊的開銷當然十分吃力。
而甲午海戰當年,又趕上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這自然又要花很大一筆錢。在許多影視劇中,慈禧挪用北洋海軍款項為自己慶壽,已經被描寫成北洋艦隊覆滅的主因。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慈禧又為什麼要辦這場慶典呢?
一、慈禧壽典的真實規格
按照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每六十年是一個甲子,因此人們對於六十大壽也是十分看重的。
1894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壽,這在當時的清政府眼裡可謂是頭等大事。
在1893年年初,光緒皇帝就頒佈了聖旨要求成立專門籌辦慈禧壽典的“慶典處”,並要求各部門籌措相關款項。
對於典禮要按照怎樣的形式舉辦,光緒帝事先徵求了慈禧的意見。
慈禧表示,之前清朝曾經有過為太后慶祝六十大壽的例子,自己只需要按照舊制辦理就好了。
這裡慈禧提到的先例,是乾隆年間舉行的慶典,而當時整個流程的花銷,達到了驚人的3600萬兩白銀!
▲光緒帝畫像
要知道那時清朝的國力還處在巔峰時期,因此國家有能力舉辦這樣的慶典,但是到了光緒皇帝親政的時候,清政府早已經陷入了內憂外困的泥沼之中。他們不但每年要向西方列強支付大量的賠款,而且各地的財政稅收情況也不容樂觀。
再加上光緒帝還有圖強革新的打算,每一項改革都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援的,這讓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捉襟見肘。
▲光緒要求籌辦慶典的詔書
那慈禧的這次壽典還要不要辦呢?
在當時的光緒面前,似乎沒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彼時的光緒才剛剛親政不久,其政治地位還並不是十分穩固。雖然慈禧此時對於光緒是相對支援的,但光緒依然需要維持和自己姨母之間的關係來鞏固地位,並透過舉辦慶典的方式來證明國家的強盛以及自己的孝心。
因此對於整個清朝統治階級來說,慈禧的壽典是光緒親政後的頭等大事,因此光緒必須要辦,而且規格也一定要按照祖制,不能有絲毫的降低。
二、資金來源以及對北洋艦隊的影響
光緒想要辦這樣一場大慶典的旨意下達固然容易,可是當時的清政府又從哪裡給他籌措這麼多資金呢?
光緒顯然也知道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他才要提前一年半將這件事提上主要日程,他在慶典處成立之後,便要求大司農盡力籌措款項,不過大司農縱使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也只籌措到了不足六百萬兩白銀,這和慶典的總花費相去甚遠。
光緒為了籌集這筆資金,只能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補足。
首先他從京城建設的款項中撥出了一部分,要求京城各個衙門,將修建經壇、修砌道路這樣的開支,都暫時上繳到慶典處手中,鄰近幾省的衙門也要效仿這一規則辦事。
▲清代官員相片
但這些衙門在當時也都囊中羞澀,這點錢對於盛大的慶典而言也是杯水車薪。
於是光緒皇帝要求全國各地的政要大員們向朝廷繳納“報效經費”,將這筆錢投入到慈禧的壽典準備工作之中。朝廷中這些浸淫官場多年的老油條們,自然知道慈禧以及這場盛典的重要意義,於是他們紛紛掏出了自己的積蓄,最終籌得了兩百多萬兩白銀。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要求洋務企業和商人們掏腰包為慈禧的六十大壽買單,但當時中國的新工廠還寥寥無幾,透過這種手段籌集的資金只有七十五萬兩白銀。
面對這種情況,光緒皇帝只能從修建鐵路的專款中,撥款給慶典處,這也是慈禧壽典和北洋艦隊第一次產生的交集。
當時清政府給予李鴻章下轄的北洋部門,每年兩百萬兩銀子的預算,用來修建和維護鐵路,不過為了籌措慈禧壽典的資金,光緒要求在1893年和1894年兩年間,將這一專款減少到一百萬兩每年。
這讓李鴻章沒有辦法修建和維護鐵路的正常運轉,而當時鐵路是運送大宗物品的關鍵途徑,鐵路修建和維護的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北洋艦隊的後勤出現短缺。
不過這並不是慈禧壽典對北洋艦隊的最大影響。
在用過上面四種手段之後,清政府依然沒有辦法彌補慶典預算和國庫收入之間的巨大差距,無奈之下光緒皇帝只得再次動員大臣們上繳“報效款”,像李鴻章這樣的紅人自然參與了這次籌款,不過這也讓他的心裡犯起了嘀咕。
畢竟因為一件事情,連收兩次報效款在清朝歷史上十分罕見,這說明光緒帝下了很大的決心要辦好這次壽典,而且政府財政部門也是真的入不敷出了。
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判斷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清政府很有可能還要用其他途徑來募集資金,為了避免在朝廷徵調白銀的時候出現問題,李鴻章改變了軍費的使用方法,直接下令暫停了部分對北洋海軍的撥款。
比如當年北洋艦隊的多艘船隻本來應該大修,之前也已經申請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批款,但李鴻章後來決定,改為在之後的十年裡每年給艦隊撥款十五萬兩,進行慢慢維修,以保障北洋艦隊有餘款可呼叫朝廷。
▲丁汝昌塑像
除此之外,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意識到北洋艦隊船隻上配備的艦炮已經有些落伍了,懇請李鴻章購買德國的克虜伯火炮進行更換,但李鴻章為了節省開支並沒有批准這一申請。
而且當時北洋艦隊的作戰船隻普遍存在缺乏彈藥的問題,但是李鴻章和盛宣懷(洋務派大臣)並沒有為他們準備新的彈藥。
這直接導致了北洋海軍將士們,後來在和日軍作戰的時候,不得不使用大量存在質量問題的彈藥,這些炮彈即使擊中了日艦,甚至打穿了敵船的裝甲,都沒有辦法造成實質性的損傷。
▲甲午海戰
事實證明,在日後的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官兵不可謂不英勇,鄧世昌將軍更是採取了試圖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術。
但是由於北洋艦隊的船隻,服役時間長缺少維護,再加上火炮射速存在劣勢,這才最終以慘敗收場,將中國的制海權拱手讓人。
因此我們說慈禧的壽典,要為甲午海戰的失利負責,是沒有問題的。
三、罪人只有慈禧嗎?
至此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慈禧的壽典對北洋艦隊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不難看出慈禧的壽典總花費應該在一千萬兩白銀上下,並沒有達到預算時計劃花費的三千六百萬兩,但這已經是達到了清政府在北洋艦隊二十年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
而且還讓李鴻章等人在艦隊建設工作上畏首畏尾,沒有做好充分的補強,最終導致了清軍在甲午海戰中的失利。
這筆賬雖然能夠算到慈禧太后的頭上,但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推動這一典禮舉辦,併為此努力籌措資金的是光緒皇帝,這說明清政府對於國家積貧積弱的問題並不重視,而且對於近在眼前的威脅,也選擇視而不見。
▲清代兵工廠
再者,甲午海戰爆發的時候洋務運動已經開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各地也出現了不少新式工廠,但是這些工廠在管理上存在極大的問題,負責洋務運動的官員們更是貪腐成風。因此他們不但不能研發出先進的武器裝備,甚至連製造炮彈都做不好。
雖然盛宣懷等人在後勤保障工作上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清政府對於洋務工廠的管理不當,依然要負有很大責任。
而北洋艦隊的管理者李鴻章,本身也沒有將國家的興衰放在心上,他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及能否討得統治階層的歡心,否則他也不會在光緒未提要求的時候,就凍結了北洋艦隊的資金,這顯然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的昏庸統治與日漸崩塌的地方管理,才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覆滅的根本原因。
慈禧壽典的巨大開銷,和這場戰爭的失利有一定關係但並非主因,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場戰役的失利乃至於清王朝的衰落,其實都是因為統治階層的腐化與短視。
注:
本文關於甲午海戰的相關內容,參考自《慈禧萬壽慶典與甲午戰敗關聯性政治記憶的塑造與詮釋》,刊登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