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籲嚱,信心潰哉!樓市之難,難於上青天!
要承認,這就是目前中國樓市的現狀。
上週末,央行釋出了《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關於去年的資料,我就不多說了,之前的文章也寫過。
主要看看下一階段的政策思路:
一個是貨幣政策,央媽曰:
一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二要保持信貸結構穩步最佳化;三要促進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四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言下之意,“寬貨幣+寬信用”,既要印更多錢出來,又要降低借錢的門檻。
一個是房地產政策,央媽又曰:
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援力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
不難看出,樓市政策有保有壓,既要支援買房人,又要避免投機炒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放水已成趨勢,樓市會重現2020年的高光時刻嗎?
.01
先給出我的結論:2022年,請放棄一切幻想!
由於這是去年四季度的報告,所以下一階段的政策思路,體現在今年年初。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1月份的金融資料。
上週我在《信貸迎來開門紅,樓市卻被打了一針!》一文中分析過,央媽確實把錢印多了,M2、社融同比增速都連續出現反彈。
但是,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的7424億元,仍然比不上去年同期水平。
關於這個資料,很多人的理解是:央媽給樓市放的水,不如去年的多。
但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今年貸款買房的人,不如去年的多?
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不是全款買房的人變多了,而是老百姓對樓市的信心潰散!
之前,我在文末發起過關於樓市回暖的投票,大家可以看下結果。
認為今年樓市都不會回暖的人,比例足足佔了41%!
所以,今年樓市開局,整體成交資料並不好看。
根據貝殼研究院資料顯示:
2022年1月全國重點66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71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了4成。
2022年1月貝殼50城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下降約23%,相比去年同期已經腰斬。
只要成交量上不來,房價想重現2020年的大漲行情,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難怪連萬科鬱亮也直言,房地產行業進入“黑鐵時代”,今年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02
對了,要注意的是,這一輪樓市的低迷,和2020年上半年也是不一樣的。
2020年是因為疫情壓抑了需求,而這一次完全是因為政策把預期打垮了。
尤其是銀行“兩道紅線”,直接把房貸額度限死,而2021年上半年樓市火熱,又一下子把額度用得差不多了,導致下半年貸款買房特別難。
還有各地調控的升級,增值稅二改五、人才落戶收緊或取消、法拍房限購、離婚買房打補丁等等。
當然,在房企方面,去年7月恆大爆雷,徹底轟動了市場,隨後產生的多米諾效應,一步步加劇了人們對樓市的觀望情緒。
正因為如此,2021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發生180度反轉,火熱不再延續,反倒陷入冰封,並連續兩個季度拖累了國民經濟。
四季度更是出現-2.9%的負增長,比三季度的-1.6%進一步擴大。
不知道你們發現了沒,央行提出房地產“兩維護”也是從去年三季度開始的。
所以,今年上半年提振房地產市場,對於國民經濟穩增長至關重要,說白了高層的目的也就只有這一個。
從開年到現在,大家也看到不少針對金融端的樓市政策:
例如,5年期LPR利率20個月首降、併購貸不計入三道紅線、保障性租賃住房貸款不計入兩道紅線、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辦法出臺......
但剛才也說了,從目前人們的預期和信心來看,要房地產恢復正常水平,還是一項很艱鉅的任務,我覺得至少要半年時間。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旦經濟穩定之後,目前對房地產市場的寬鬆政策,大機率也會畫上句號。
所幸,由於政策的滯後性,在此之前會出現一段視窗期,雖然為時不長,但卻是剛需、改善買家可以抓住的入手時機。
.03
那麼,今年樓市還會有小陽春嗎?哪些城市的樓市會率先走出低迷?
除了少數個別城市,其他大部分城市,只有一個字:難。
從目前來看,上海樓市已經啟動,出現小陽春的可能性最大。
來看看兩組克而瑞的資料:
一線城市中,1月上海新房成交最好,也是唯一一個成交面積出現環比上漲的,上漲了43%。
聽說1月份上海新推的28個新盤,有21個都日光了,而且都是地段比較好,備案價也不高的專案,對有資格的剛需來說還是很香的。
北京因為疫情反覆,成交有所下滑,今年我覺得也是以穩為主,不會出現什麼大行情。
廣深這對難兄難弟,則是受到前期政策的持續影響,短期內估計都難有起色了。
而消化週期方面,上海供求比超過1,新房5.3個月就能賣完了,半年都不到,市場基本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至於北廣深,消化週期都在10以上,北京還超過了20,主要是供應都集中在外圍區,原因剛才也說了。
對了,對於很多的城市來說,商品房市場很快還要接受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暴擊。
根據住建部透露,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就要籌建650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光2022年就要籌建240萬套,佔比高達37%。
其中,十四五期間,東莞要建設15萬套,成都要建設30萬套,貴州至少建設10萬套......
當然,保障性租賃住房也屬於房地產市場範圍,而之前央媽也說相關貸款也不納入兩道紅線,所以對於房企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的賽道。
只不過,利潤肯定比不上商品房,高槓杆模式也無以為繼了。
而對於城市底層居民來說,這則是一張平價車票,可以暫時作為紮根城市的落腳點。
總的來說,2020年的大行情已經載入史冊,目前所看到的區域性火熱,只不過像一個步入中年的男人。
支稜是可以支稜起來,但持久力,不行了。
部分資料來自微信公眾號:克而瑞地產研究、貝殼研究院
來源:地產投資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