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社會科學是對人類社會研究的較為全面的一種學科,它在群體行為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就以最常見的人類組織形式家庭而言,相關學者對該組織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第1種是沿著血緣關係進行研究,血緣關係也就是繼嗣關係,通常指代的是父子祖輩關係。
2種則是沿著親緣來研究的,也就是姻親關係,當人們在多維度的關係網之下,彼此間如何有序地聯絡和發展。
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以上兩種關係網中的一環,所以我們才會需要父母,親人和朋友等等。
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相信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現代人已經不像過去的人那樣如此重視親戚關係,甚至90後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斷親趨勢。
90後斷親現象愈發嚴重
有人對親屬關係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性,也有人想從解密的關係網中脫離出來。前文所提到的斷親現象指的是親戚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冷淡。
雖說沒有直觀的資料來佐證這件事,但每個人都能從細微變化中感受到。尤其是1990後出生的這一代人,更是因時代的變化和特定的政策而深受影響。
90後無論是遇到情感危機,精神壓力還是物質困境,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已不再是自己的父母親戚亦或是兄弟姐妹,而是而是年齡相當的朋友。
或許有人認為這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事實上,早在20年前年輕人就做出了決定,正因如此,斷親趨勢早已成為註定。
年輕人最喜歡追逐新潮和個性,特別是稜角還沒有磨平的時期,更是願意在生活中凸顯自我,特立獨行。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甚至會認為父母的勸告太過於嘮叨和繁瑣,從而讓兩代人的思想隔閡越來越大。無數人覺得當代年輕人越活越自私,然而事實又是如何。
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子女必須要孝敬父母,聽從父母所有的話,然而在代際的交流之中,心理層面的阻礙正一步步地瓦解這種現象。
代際衝突(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代際衝突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之所以才開始研究,只不過是因為人們的科學發展水平到達了可以探究的範疇之內。
再加上時代的發展過快,社會變遷迅猛,代際衝突也變得越來越明顯,由此一來,人們的困擾也就被搬到了檯面上。
代溝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作為一個舶來語,是西方從心理學角度對代際差異所提出的概念。
瑪格麗特米格作為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人格學派的代表人物,她曾在上世紀80年代針對該現象著寫了一部《代溝》,內容對年輕人和年老者之間的差異給出了詳細的闡述。
代溝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由人類創造且一直存在。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這種情況都是一致的,兩代人在不同的時代下生長,並且接受了不同時代的文化,所以雙方產生思想溝壑在所難免,可由於長幼尊卑的秩序仍舊存在,所以彼此間的距離是催生矛盾的導火索。
具體情況如下:
1,長輩急於樹立威信,強行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年輕一代。
2,晚輩接受了新思想,並且在西方自我意識傳入中國後,逐漸產生抗拒心理。
3,代際衝突日漸緊張,親屬日益疏遠。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現如今有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剛一畢業就被迫在家備考,社會上的崗位不足,要想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要麼提高學歷,要麼考個公務員或教師,再加上傳統長輩也更希望年輕人獲得鐵飯碗,所以在家備考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選擇。
當年輕人和長輩在這件事上達到了和解以後,便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畢業之後等待自己的並不是殘酷的職業競爭,而是在家輕鬆地啃老。
而父母也會認為子女在家安心備考,為他們提供穩定舒適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事。
這種現象真的合理嗎?
不可否認,長輩尋求穩定平靜的生活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觀念有著極強的農業社會意味,哪怕工資不高,只要穩定就行。
而年輕人則嚮往著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待遇,當兩代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時,斷親現象也就越來越明顯。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