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大戰是我國軍隊對美軍的一次鐵血的抵抗,這場戰爭證明了中國人的不畏艱險、敢打敢拼的精神,在世界上留下了我國軍隊鐵血的美名,震驚了世界,同時也給我國安全提供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此外,上甘嶺大戰還在國內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英雄主義豐碑!美國的軍事專家思考了很久,但終究沒有想清楚為什麼沒把上甘嶺給攻克。
一、上甘嶺大戰前夕
提起上甘嶺大戰,就要提一下當時的國際背景。話說當時的美和其他國家是想要藉著南朝統一之名,來控制整個半島,進而可以威脅我國和當時的蘇俄。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殘酷的大戰即將上演。在我國接受朝方的邀請後,我國的部分軍隊開始分兵進入朝,與美國的部隊交戰。當時的戰況是十分慘烈的,到處都是冒著黑煙,一片焦黑。
大約到了1952年後半年,我軍和敵軍由於各種原因,相繼進入了僵持對峙時期。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委員看著地形圖對著周圍的部下嚴肅地指出:半島中部的要點是五聖山,所以其是不可以失去的。然而當時的形勢並不算太好,美國部隊以及其他國家的聯合部隊已經攻克了“喋血嶺”和“傷心嶺”。
雖然當時的美國部隊和其他聯合部隊損失了將近幾千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成功地實現了進攻目標。既然美國軍隊和其他聯合軍隊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麼接下來他們不管是出於戰略目的,還是客觀的現實要求,他們一定會攻打五聖山。
果然不出所料,美國大軍將領範弗裡特已經在考慮用犧牲二百人為條件,爭取在五天之內達到攻克的戰略目標。為了使得計劃更好地實施,範弗裡特調集了當時將近七萬人的大軍,準備一戰成功。
二、上甘嶺大戰打響
美國軍隊當時的實力可不是虛的,經歷過二戰洗禮的美國大軍,其不管是作戰還是後勤,又或是裝備,均堪比世界上的頂尖水平!美國部隊的三百多門重型武器、將近三十輛的重坦以高度密集的火力將炮彈全部投射到這座山上。
在將近一天的時間裡,我軍的前方戰士根本得不到炮火支援,二十四小時內我軍戰士幾乎就傷亡了將近兩個營計程車兵。更為不妙的是,由於美國軍隊的狂轟濫炸,導致通往前方陣地的電話線全部炸斷。
在將近二十四小時內,美國軍隊及其友軍喪心病狂地向上甘嶺投擲了將近30餘萬枚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被美國軍隊的炮火炸低了將近兩米。在美國軍隊的炮火之下,整個山上寸草不生,一片荒蕪。
即便這樣,我軍戰士依舊沒有畏懼,堅決地抗擊著美國軍隊。後來,因為四十五師的戰士傷亡太大,所以無奈退入坑道。我軍的表面陣地被美國軍隊佔據。四十五師戰士傷亡極為慘重,將近15個步兵連全部編制喪失,有的連隊僅僅有30來人,更少的甚至竟不夠一個班。
三、上甘嶺大戰落幕
由於我軍當時的裝置簡陋,所以在整個上甘嶺大戰間,天空中我軍連空中支援也沒有;我軍的坦克同樣也沒有參與進攻;同時,我軍的炮彈僅僅是美國軍隊的四分之一。美國軍隊及其盟軍在這次戰鬥中總共發射了將近兩百萬發炮彈和將近六千枚航彈。
而我軍僅僅只有將近五十萬發炮彈,而且有一部分是戰爭後期才投入使用的。二者一合計,便會發現將近數百萬枚炮彈,全部投入在了僅僅3.8平方公里的山上。上甘嶺大戰之後.鑑於我軍的威勢,美國軍隊營以上軍隊的進攻基本上就絕跡了,而半島大戰形成的邊界線從此穩定在了38度緯線上。
這一次戰鬥也穩固了半島的南邊的邊界線。當時的四十五師將士,在上甘嶺大戰中幾乎連編制都打沒了,但是四十五軍因此而名揚天下,他有一個輝煌的戰績,那便是上甘嶺大戰!
結語:在1952年,當上甘嶺大戰的勝利訊息傳到臺灣時,蔣聽了默默不語。他的內心是十分地糾結的,他眉頭緊鎖著,彷彿在思考著什麼。時間過幾分鐘後,蔣無奈地說了一句:“這是早已預料到的事,美國某些軍官總說,我不行,可他們自己一交手,反而比我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