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2日,周恩來、葉劍英指示河南省委將工作重心轉向豫東。根據上述指示,河南省委組建了新四軍遊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9月29日新四軍遊擊支隊在竹溝舉行誓師大會。同日《拂曉報》創刊,彭雪楓撰寫了發刊詞。10月1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遊擊支隊指戰員300餘人,高舉抗日大旗,向豫東抗日前線挺進。
彭雪楓,河南南陽,參加過長征,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10月11日,新四軍遊擊支隊、豫東遊擊三支隊、肖望東先遣大隊在西華縣杜崗勝利會師,三支抗日武裝合編後番號仍為新四軍遊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彭雪楓到豫東後,貫徹執行了黨中央關於積極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方針,以卓越的革命才能和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廣泛發動群眾,機智靈活地襲擊敵人,伸張了抗日正氣,擴大了人民武裝,為開創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1936年,彭雪楓任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處長時,奉黨中央和周恩來之命,到北平、天津、濟南、聊城一帶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取得十分顯著的成效。
他到豫東後,聞悉許多老同學、老朋友都在第三集團軍裡工作,就派方中鐸到鄭州去。方中鐸是北京育德中學學生,和王志遠、路庭訓、張式哲都是同學,在工作上有許多方便之處。
孫桐萱,河北交河人。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學兵。抗戰時期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
第三集團軍原是舊西北軍韓復榘的部隊。韓死後,由孫桐萱繼任總司令,管轄第十二軍,軍長由孫桐萱兼任。第十二軍轄三個師:二十師,師長周遵時;二十二師,師長張測民;八十一師,師長賀粹之。
王志遠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高階參謀,中共地下黨員朱晦生是孫桐萱的秘書。
濟南黨的外圍組織“志宏堅拔”成員李勳甫是二十二師六十五團團長,王凌霄是二十師五十八團團長,張式哲是二十師五十九團副團長,楊仲卿是二十二師軍械處處長,高仰源是二十二師軍械處軍械員,王耀德是二十二師工兵營營長,高宜之是三集團軍總部參謀處少校參謀。
方中鐸於1938年12月到達鄭州,在第三集團軍總部見到了王志遠、朱晦生、李勳甫等,面交了彭雪楓的親筆信。
信中大意是:他已率部到達豫東,希望恢復“志宏堅拔”,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引下奮力抗戰,並請設法捐贈槍支彈藥、棉衣、款項,協助遊擊支隊發展敵後抗日武裝。
方中鐸,河南沈丘縣人。一九三七年參加八路軍。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方中鐸還口頭陳述了彭雪楓“慎重機智地搞兵運工作”的囑託。
方中鐸走後不久,第三集團軍總部召開營長以上軍官參加的河防會議。
趁這個會議之機,王志遠、朱晦生、李勳甫等召集王凌霄、高宜之等人,研究彭雪楓的指示,決定成立“知行學會”代替“志宏堅拔”,擬定了會章,劃分了小組,並積極而又慎重地發展第三集團軍中思想進步的中、高階軍官,並迅速籌備槍彈、棉衣等送到彭雪楓處,以應抗戰急需。
經過詳細考察,他們又發展第二十師師長周遵時、總部軍需處處長徐化民、軍需處科長宋炳昆等參加了“知行學會”。
“知行學會”的章程是:服從孫桐萱總司令的領導;在抗日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絕不投降;按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進行工作;繳納會費。以駐地就近編組,劃分為三個小組。
第一小組組長王志遠,組員12人;第二小組組長朱晦生,組員10人;第三小組組長李勳甫,組員10人。“知行學會”對外由王志遠負責,實際由朱晦生領導,遇到重大問題,隨時設法與彭雪楓聯絡。
“知行學會”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導下,根據彭雪楓的意見,開展活動。
學會捐贈了步槍200餘支,子彈2萬餘發。步槍為七九型號,都可以使用。
步槍的來源,一是由二十二師軍械處處長楊仲卿從該師軍械處庫存中拿出100餘支;二是由李勳甫從二十二師六十五團拿出100餘支;子彈是楊仲卿想方設法籌措的。
槍彈湊齊了,送往彭雪楓處時難度很大。幾經研究,大家決定透過遊擊司令曹十一的門路運送。
2009年9月10日,彭雪楓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曹部駐在尉氏、太康一帶,他原是“綠林英雄”,抗日戰爭爆發後,糾集人馬,自任遊擊司令,孫桐萱到鄭後,受第三集團軍指揮。
第三集團軍總部高參王志遠曾到曹部檢閱,曹對王恭維備至,請遇事關懷提攜。王志遠利用與曹的關係,派楊仲卿喬裝商人,持王信面見曹十一,說王高參有位厚友,在河東打游擊,現送去步槍、子彈等,請協助過河。
曹十一慷慨答應。彭雪楓收到槍彈後,派人送來了感謝信。
“知行學會”捐獻的棉衣500餘套,款2000餘元,交給方中鐸,由李勳甫派一個排護送。
1939年春,抗大學生楊丙離、蔡運生、廖克、張某(華僑)在抗大畢業後,分配到獨立第二十八旅吳化文部打游擊,因日軍掃蕩,沿岸封鎖,無法渡河,楊丙離遂找到了王志遠。
韓復榘,河北省霸州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1937年,王志遠任韓復榘部團長時,楊丙離是該團第二營營長,經王志遠向彭雪楓推薦,由彭雪楓介紹楊丙離到抗大學習。楊丙離也是“志宏堅拔”成員,和王志遠的個人友誼十分親密。
王志遠、朱晦生研究了楊丙離到鄭的情況,決定將楊等四人送到駐在鄭州東郊圃田的李勳甫團,令李妥為保護。
在這裡有一段插曲:李勳甫團有一位指導員王新亭,本來是做政治工作的,也是監視部隊的。團部突然來了團長的四位友人,自然引起他的關注。
但王新亭是留日學生,對蔣介石的借抗戰之名行反共之實不滿,在楊丙離等四人到團部後不久,他們卻處得非常和諧,王新亭並從楊丙離處要去關於抗戰的宣傳品。這樣,對於楊丙離等四人的安全就不再擔心了。
李勳甫曾任孫桐萱的隨從副官,深得信任。楊丙離等在李處住了一些時候,適逢二十二師六十八團第二營營長開啟封時陣亡,李勳甫遂向孫桐萱保舉楊丙離為營長,蔡運生、廖克等也隨楊去營部工作,等待時機。
至此,“知行學會”的成員已控制有李勳甫一個團,王凌霄一個團,王耀德一個營,楊丙離一個營,兵力接近一個師。李勳甫、王凌霄等曾秘密商議過,等他們駐防河口時,乘機起義。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贊、收藏、轉發、分享,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