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脊柱外科病房裡,65歲的陳老漢終於能平躺在床上了。對平常人來說這再簡單不過的一個動作,陳老漢盼了20多年。康復期間,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陳老漢就側著身子望向窗外。陳老漢還清楚地記得,上手術檯麻醉之前,對醫生說的最後一句話:“20多年了,只想抬頭看看天。”
自從20多年前患上強直性脊柱炎,陳老漢身體慢慢彎曲成130度,成為人們眼中的“摺疊人”。如今在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透過手術治療,他挺直了腰板,即將迎來陽光般的生活。“腰桿直了,現在說話都有底氣!”陳老漢笑著說。
30多歲罹患強直性脊柱炎
陳老漢記得自己30多歲的時候就稍微有些駝背。“剛過40歲,身體就每況愈下。一開始只是有些駝背的傾向,慢慢地頭部開始向下,整個身體也開始彎曲,而且胸腔越來越靠近腿骨,甚至連正常的抬頭也逐漸困難起來。”陳老漢回憶說。
“後來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強直性脊柱炎,需要手術治療,但風險很大。”陳老漢對手術風險有顧慮,就一直拖延下來。
“原來人彎得像啥,沒有人樣子,我頭上到處碰得都是包,走大路上你看不見人就向前走,一到前面‘咣’的一聲,你一看才知道撞樹了。”陳老漢說。
隨著病情的加重,陳老漢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再一次嚴重的摔倒後,他彎曲僵硬的脊柱骨折了!陳老漢下定決心手術,慕名找到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脊柱外科魏東主任,魏東主任安排到葛行新診療團隊。
徐礦集團總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葛行新介紹,陳老漢是他見過的最嚴重的一個強直性脊柱炎病人。這種病例在國內也極少見。他的頭比胃低,所以平常人非常簡單的吃飯喝水,對陳老漢來講都特別困難。
手術難度超乎想象
“第一次見到陳老漢時,就知道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手術。”葛行新說,“患者已出現嚴重的後凸畸形,整個脊柱就像一根彎曲的棍子,沒有一點活動度,行走時無法抬頭看天。”
設計、調整、推翻、再設計、再完善……魏東主任、葛行新副主任醫師和脊柱外科團隊以及麻醉科、手術室不斷調整著陳老漢的手術方案,他們深知,這是以毫米為精確度的手術。每1毫米的考量、計算、矯正,都會幫患者真正挺直脊樑,站得更好、更穩。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葛行新團隊在保證患者安全、減少併發症的前提下,多次對陳老漢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最終決定採用脊柱後凸截骨矯形+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的治療方式解決患者的病痛。
“此類手術屬於脊柱外科領域極其複雜的手術,需要多科室的全面協作才能完成,國內能開展此類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葛行新說,“強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軸脊椎關節為主要特徵的一種慢性疾病,約有66%的患者進展為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整個脊柱會在頭頸前傾的姿勢形成骨性強直,直接導致了脊柱矢狀面的失衡及水平視角的缺失,不但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動,而且會對患者身心方面產生影響。陳老漢透過傳統的物理治療或者矯形器治療療效有限,手術截骨矯形是治療該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是陳老漢年齡偏大,血管硬化有高血壓病史,而且肋骨和腰椎還有骨折。可以說手術的每一步都充滿風險,難度超乎想象。”
“截骨矯形”開啟摺疊人生
什麼是截骨矯形手術?顧名思義,即將人體脊柱骨截掉一部分,透過調整脊柱骨角度,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
“脊柱之間集中了大量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在這上面開展截骨手術,任何環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神經、血管、脊髓損傷,嚴重時可致癱、致死。”葛行新介紹,陳老漢的手術屬於截骨矯形手術中較複雜的一種,又稱經椎弓根椎體截骨術(PSO)。
經過充分的手術評估及術前準備,陳老漢及家屬表達了強烈的手意願。在魏東主任帶領下葛行新診療團隊為他開展手術治療。“手術前,專門和手術室的護士長進行溝通,把手術床做成橋拱狀,患者趴在上面便於開展手術。”
“術中,我們要剝離包繞的神經、血管,並將其保護起來,然後將其中一個椎體切掉一半,再透過螺釘固定。”葛行新說。
“最主要的是截骨之後的吻合,既要把畸形的脊柱擺正,又不能傷到患者。真的是一毫米一毫米地把床放平,吻合脊柱。”葛行新告訴記者,為最大限度避免術中脊髓損傷,他們使用先進的神經監護儀器,它就像雷達,對任何細微神經損傷實時報警。同時,脊柱截骨矯形手術的出血量較大,還需要有血液回收迴圈技術裝置的支援。此外,手術對麻醉的要求也極高,需根據手術進展適時適度調控麻醉深度和鎮痛效果。
“這是脊柱外科的手術,卻是徐礦總醫院MTD多學科合作的成果。”葛行新說。
特約記者 鄧永紅 李長鑫
主編 李旭
監製 周靖霏
總監 朱漢東
【來源:名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