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篇《當深圳成為“搞錢之都”》的推文刷爆網路,人們很快將搞錢、深圳、經濟城市等進行強繫結,而後,關於深圳的討論也在各大新媒體間持續發酵。
從一個漁村到“第一批經濟城市”,深圳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已然形成巨大跨越,其依託於珠三角多年貿易加工型建立起來的生產體系,GDP總量來到了30664億元,僅次於上海和北京,如果按照人均GDP、單位土地面積創造財富等標準來說,排名只會更高。
而支撐起深圳“搞錢之都”名號的,自然離不開一大票高精尖類企業。
據統計,深圳擁有319家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裡,有8家總部在深圳,中國500強裡,有19家總部在深圳……這裡也是騰訊、華為、大疆、比亞迪、招商銀行、平安集團等企業的總部所在地。
作為一名汽車人,當談論起智慧汽車製造時,總是離不開上海、北京、杭州、合肥等,而當我們將目光注視在深圳這座城市,看到華為、大疆、比亞迪等和汽車產業相關的企業時,同樣會毫不吝嗇地予以這座城市更多更高的期待。
比亞迪:既是雄獅,也是少年
31年前的深圳坪山,曾經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有人會想到,有一天坪山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
直到1995年,王傳福帶著他向表哥借來的250萬元人民幣創立比亞迪,在深圳特有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和製造優勢的加持下不斷髮展精進,讓深圳坪山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張名片。
資料顯示,2021年比亞迪整車年銷量達到73萬輛,同比增長75.4%。同樣在這一年,比亞迪重新整理包括連續自主品牌中大型轎車銷量第一、自主品牌乘用車客單價第一在內的多項紀錄,在晶片短缺夾雜著疫情影響下的車市中,逆境顯才華。
比亞迪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數年沉澱深耕種下的必然。
就汽車板塊而言,從初創起步開始,比亞迪經歷過兩輪爆發式增長--一次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依靠低價產品的價格競爭,一次是第二個十年間SUV戰略的錯位競爭。
如今,它迎來第三次爆發式增長。不同的是,相較前兩次,這一輪爆發式增長的價值更高,原因在於比亞迪抓住了時代脈搏、技術脈搏,而非價格優勢和市場紅海。
2008年比亞迪推出第一臺F3 DM時,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幾乎為0,去年這一資料驟升至14.8%。在新能源車市暴增的2021年,比亞迪旗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達到59.4萬輛,同比暴漲231.6%--這是自主品牌在掌握電動化和智慧化技術的大背景下發起的反擊。
在技術加碼、市場表現、業務範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王傳福所搭建的這艘新能源巨輪正在極速前進,在資本市場也是一路狂飆。2021年,比亞迪市值一度逼近萬億,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三的車企,僅次於特斯拉和豐田。
而談起比亞迪的成就,王傳福將更多的因素歸功於深圳市開放的政策和對創新的大力支援。作為一家典型的民營企業,比亞迪在深圳從零起步,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源,“時代成就了我們。”王傳福說。在深圳,這樣的公司不勝列舉,包括華為、騰訊、大疆等。
比亞迪用了三十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新能源領導者”。它是成功的企業,更是時代的企業。如今,在智慧汽車製造時代下,比亞迪既是行路不止的少年,亦是成就顯著的雄獅。在某種程度上,它正代表著深圳這座城市對於汽車製造的最高理解。
那麼,以華為、大疆為例,身處同一個時代下也是同處一座城市的智慧汽車製造者們,它們又會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下完成何種了不起的成就?
華為大疆們的明日之戰
嚴格來說,華為和大疆並未完全參與造車。
華為一直堅持做車企的供應商,提供從系統生態開發到硬體配置供應,比如Hicar和鴻蒙系統,高壓驅動系統以及鐳射雷達等。而關於造車與否的問題,甚至把任老逼得說出“誰談造車誰離職”的狠話來否認華為造車的傳聞。
大疆和華為類似,不會直接自己造車,而是以供應商的身份與車企合作,透過提供車載系統、智慧出行方案和智慧駕駛硬體配置的方式“造車”。
它們或許代表著未來智慧汽車製造的新模式,也代表著深圳未來對於汽車製造的理解。那它們誰更有機會代表著深圳汽車產業的未來呢?
目前來看,華為產出與之關係緊密的產品分別是賽力斯的SF5和問界M5。前者承載著華為進軍汽車領域重任的賽力斯已經停產,半年銷售不足千臺,後者在2021年裡共計交付了8169臺,一個草草收場,一個飽受質疑。
大疆更是隻推出了一款名為“機甲大師”的玩具車,以及和寶駿合作,再無更具體的訊息。
現階段的它們,以相似的方式入局,如果以產品落地做衡量標準,只能說華為快人一步。但從未來的發展來看,而二者都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實在無法評判誰更勝一籌。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兩者大機率仍會以試探性的姿態“造車”。
原因在於,汽車本身的價值不是很高,真正的價值在於汽車實現智慧化之後,作為物聯網終端與萬物互聯衍生的商業價值。對於企業而言,最有價值的是系統、車機和自動駕駛方案,而這都是華為和大疆分別最拿手的。
華為和大疆明白自行造車樹大招風,扮演供應商的角色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不過,這兩家造車理念類似的企業,卻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最主觀的體現就是,說起華為,我們立馬會想起任正非,想起孟晚舟,而談及大疆呢,我們大機率不會第一時間想起汪韜,更多想起的是大疆無人機--前者是企業靈魂是人物,後者則是產品。
這或許是決定兩家企業,未來在智慧汽車領域誰更能代表深圳的重要因素。
但第一又怎麼會那麼好當的呢?且不說華為和大疆在明日之戰中誰能取勝,如今功成名就的比亞迪同樣沒理由讓出鐵王座。即便是未來對於造車的理念有出入,致使它們走向不同的方向,華為、大疆入局造車,仍離不開比亞迪這位雄獅少年的注視與監督。
前幾天,王濛在短道速滑上的解說“我的眼睛就是尺”登上熱搜,而在未來的造車之路上,比亞迪的注視就是一把戒尺,既是華為、大疆入局造車的榜樣,又是監督他們發展的戒尺。
比亞迪以造車為原點,不斷完善造車空白領域;華為以手機為支點,不斷嘗試描繪造車夢想藍圖;大疆則以無人機為起點,繼續探索造車之路。不要忘了,同樣身處深圳的,還有騰訊這位全能玩家。
換道超車,箭已在弦。智慧汽車時代下,究竟誰能代表深圳的未來,答案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