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1914歲年生於山西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
陳家世代貧農,靠賣兒賣女賣妻度日。6歲,父親不堪忍受生活壓力,上吊身亡。陳永貴後被大寨村一位老人收養,開啟了不平凡的一生。
大寨村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個窮山村。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書記,開始了率領全村人改造自然環境的道路。在陳永貴等人的領導下,大寨人決心組織起來改變山村落後的面貌。
從53年開始,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害,山流、地衝、房倒、窯塌,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十年心血付之東流。陳永貴同志帶領全村人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寨人仍然堅持“三不要、三不少”。一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二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三不要國家的救災物資,還要做到社員口糧不減少、庫存糧食不減少、國家徵購糧不減少。大寨人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鐮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裡,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裡,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揚了大寨村,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大寨”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人民日報》報道了陳永貴事蹟,全國上下掀起一股學習大寒的熱潮。從此,他一路升遷,最後官至國務院副總理。
改革開放後,大寨村受到了質疑,陳永貴內心無比難受,決定離開國務院的工作崗位。但不久,被查出癌症。他選擇放棄治療,於1986年3月26日逝世,享年72歲。
臨終前,陳永貴說:“我這一輩子能夠和毛主席連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了一場了。人是註定要死的,我沒有給毛主席丟臉。我作為一個農民,成為黨中央的政治局委員,誰能想到呢?我敢說,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