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開幕式、場館、奧運村的高科技讓世界震驚,中國健兒為國奮戰的身影讓無數人熱血沸騰。
誰能想到90年前,中國人想代表祖國參加奧運會,甚至要極大的壓力和風險,排除千辛萬苦才能成行。
“本人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中國人絕不代表偽‘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說這番話的人,叫劉長春,是第一位正式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
這訪問當時發表在《大公報》,絕非一個運動員請戰的慷慨陳詞,背後是一段近代中國屈辱史和體育史交織的史實。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奧運會在奧林匹克發源地希臘雅典莊嚴開幕,這是現代奧運會首次舉辦。
澳大利亞、奧地利、保加利亞、英國、匈牙利、德國、丹麥、美國、法國、智利、瑞士、瑞典和希臘等國家共300多名運動員參加盛會。
本次賽事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19世紀末正是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門檻,各種思想潮流激烈交鋒。
奧運會的舉辦,讓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意識到,體育是唯一可以用和平方式,展示、表達自身價值和競爭意識的途徑。
所以雖然舉辦奧運耗資巨大,參加奧運也花費不菲,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形式,依然從此固定下來。
不過因為成本高昂,無論當時還是現在,能夠舉行奧運會的都是世界強國。
能參加奧運的國家,也起碼要國家安全、財政穩定,有運動員可以訓練的條件。
這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對當時的中國卻是奢望。
無論是晚清還是民國,無論是封建王朝的彌留之際,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亂世,熱愛體育的中國人想參加體育鍛煉困難重重。
但無論多麼艱難,還是有很多人對體育的熱愛難以抑制,即使家境貧寒,也無法阻擋他們追求夢想的腳步。
劉長春就是其中之一。
1909年11月25日劉長春出生於遼寧大連,家境貧寒,為了上學,他每天都要跋涉十幾里路。
劉長春年少老成,他知道家計艱難,所以在各方面都十分節省,上學的這十幾路他不但不捨得坐車,甚至連鞋子都捨不得穿。
天氣不算寒冷的日子,劉長春就會脫掉鞋子,赤腳跑步上學。
這樣艱苦的童年,並沒有影響劉長春天生樂觀的性格,赤腳跑步竟然讓他培養出對運動的喜愛。
這種艱難困境都無法阻擋的熱愛,讓劉長春很快展現出跑步才能。
在一次運動會上,劉長春以100米11秒8和400米59秒的成績打破大連市小學生中、短跑紀錄。
這樣的成績就是很多成年人也不能及的,更重要的是,劉長春是在日本人組織的學生運動會上創造的這些成績。
當時是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雖然還未正式入侵東北,但透過南滿鐵路等右翼勢力和大量日僑,已經在東北悄悄展開文化經濟侵佔。
日本作為20世紀新近崛起的強國,對國民體育發展非常重視,在中國建立的日僑學校體育課也相當正規。
日本人組織中日小學生運動會,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透過體育賽事向中國人展示日本人的身體素質和日僑財富,以此達到心理優勢。
但在這次運動會上,劉長春展現出非凡的短跑能力,一舉在100米和400米比賽中奪魁並創造新的記錄。
這次比賽從某種角度徹底改變了劉長春的命運,否則以他貧寒的家境和差強人意的成績,估計很難接受高等教育。
可他展現的體育才華卻讓慧眼識才的伯樂們瞭解到“吾家亦有千里駒”。
近代中國開啟新式教育之後,中國教育界的先驅們很多就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
體育教育可以讓年輕人強健體魄,培養精神,一雪被列強刻意汙衊的“東亞病夫”之辱。
1922年春,張作霖命奉天省長兼財政廳長王永江籌辦東北大學,1923年10月24日,東北大學正式開學。
兩年後東北大學特別建立了體育二級教學部門,除了加強東北大學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外,還在更廣泛範圍內挑選體育人才。
雖然沒有受過專業體育訓練,但劉長春一直堅持跑步,並且儘可能參加所有他有資格報名的比賽。
這種競技體育特有的永不放棄和勇於競爭的態度,讓他進入東北大學體育教學部門負責人孫慶博的視線。
孫慶博讚賞這個年輕人的努力、天賦和熱情,讓他和東北大學的田徑隊一起訓練,這是劉長春第一次接受正規的田徑訓練。
尤其可貴的是,他的隊友李顯章也被他的才華折服,特意把他介紹給張作霖的次子張學明。
體育大概是最容易引起年輕人共鳴的話題,雖然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完全不同,但張學明也和李顯章一樣,欣賞堅韌努力的劉長春。
當時張學明的胞兄張學良已經準備就任東北大學校長,張學明深知哥哥對體育教育也相當重視,因此把劉長春引薦給張學良。
張學良聽說了劉長春的經歷、已經取得的成績和現在的水平後,特批劉長春進入東北大學預科學習。
當時東北大學已經在籌備體育專修科,劉長春這樣既有努力和天賦,又有成績和經驗的適齡青年正是他們招收的目標。
1929年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成立後,劉長春名正言順地成為第一批學員。
張學良對體育教育的重視也遠超他的父親張作霖,特地出資30萬,建了運動場,同時還力邀國內外體育界友人前來比賽。
1929年10月20日,張學良組織的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在東北大學舉行。
劉長春以10秒7的成績破全國100米紀錄並獲得100米亞軍,要知道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百米金牌成績也不過就是10秒8。
劉長春也由此漸漸習慣於和不同國家的運動員比賽,這樣的鍛鍊機會打開了他的格局和視野,讓他對競技體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作為運動員,他不僅僅代表自己,更代表著國家民族。
張學良在組織賽事的過程中,也意識到體育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因此更看重劉長春。
除了特批給劉長春生活津貼,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的訓練,還特聘原世界5000米長跑紀錄保持者、德國人布奇擔任其教練。
1930年在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運動會上,劉長春先後獲得100米、200米、400米冠軍以及800米亞軍並獲得個人總分錦標。
在和東北大學結緣後,劉長春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接受系統訓練,短跑上的成績在國內始終遙遙領先。
劉長春所創造的10秒7的百米短跑全國紀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被重新整理。
但保持這記錄的原因,並非成績遙不可及,要知道,創造記錄時劉長春不過20歲,最可能持續重新整理這記錄的人,就是劉長春自己。
讓這記錄定格多年的終極原因,是日本侵略者的槍炮和刺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引發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
因為實力不濟又對歐美國家的“干預”心存僥倖,張學良錯誤地制定“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在幾個月內就全境淪陷。
劉長春原本在張學良和東北大學的庇護下,埋頭在訓練場上,一心專注於短跑,可戰火無情地毀滅了一切。
東北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有很多跟隨東北軍的腳步撤往關內,劉長春也是其中一員。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劉長春就搭上了由大連開往天津的客輪,他的目的地是北平南兵馬司,那是東北大學臨時校址。
不想做亡國奴的東北大學生,在當時有個專有名詞叫“流亡學生”,雖然逃離了戰火的威脅,但他們只能背井離鄉,曾經的一切化為泡影。
劉長春雖然身邊還有匆匆打包的運動裝備,但那剛建成沒幾年的新運動場和世界級的德國教練,都成了他再也無法碰觸的舊夢。
運動場已經被日本人佔領,德國教練布奇也因為戰爭離開了中國。
望著侷促的臨時校址,劉長春重振了精神,他不是溫室裡長大的,當年赤腳奔跑在上學路上的經歷足以讓他有從零開始的韌勁和信心。
不過劉長春不知道,作為當時最出色的短跑健將,他早已進入日本人算計的黑名單。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3月9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就是臭名昭著的偽滿洲國。
日本人為了儘快讓偽滿洲國這個傀儡政權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打起了定於1932年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的主意。
日本在1912年第一次參加了斯德哥爾摩奧運會,成為亞洲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國家。
當時日本並不重視奧運會,只派出兩名選手參會,但因為他們的參與,奧運會第一次實現了“全球五大洲運動員齊聚”。
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主流媒體大肆報道,這樣免費的宣傳和曝光讓日本人嚐到了奧運會的甜頭。
此後日本國內的體育教育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只是專注于軍事體育的發展,也以奧運會獎牌為目標開始了競技體育的投入。
到了1932年,日本已經在游泳專案上擁有多名世界級選手,摩拳擦掌要去洛杉磯奧運會上一顯威風。
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也不想放過利用奧運會,將自己的侵略在全世界矚目的體育盛會上合法化。
因為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改革了頒獎儀式,不但在每項比賽結束後直接頒獎,而且首次引入了升國旗奏國歌環節。
讓奧運選手代表各自國家的意義,更加鮮明和突出,以此激發更強烈的國家榮譽感。
這神聖而新穎的儀式,讓日本人動起來歪腦筋。
日本人在國際奧委會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單方面宣佈將以偽滿洲國名義組團前往美國,參加奧運會。
在日本人控制的漢奸媒體上,代表偽滿洲國的運動員中赫然有劉長春的名字。
私下裡,日本人更多次聯絡劉長春家人,企圖迫使劉長春以偽滿洲國選手的身份參加奧運會。
甚至不惜炮製謊言,在漢奸報紙《泰東日報》造謠道:
“(偽)滿洲國已決定派劉長春參加世界運動會。”
“國際奧委會已經覆電承認(偽)滿洲國的建議,並要求速交(偽)滿洲國的國旗與國歌,以備屆時應用。”
實際上國際奧委會並未批准偽滿洲國的申請,所謂要求上報國旗國歌的宣告,更是子虛烏有。
國內的有識之士,識破了日本人的謊言,並幫助劉長春親自表態,維護名譽。
劉長春在《大公報》上發言道:“苟餘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則又豈可忘卻祖國而為傀儡偽國作牛馬耶。”
不過劉長春等人知道,想真正洗清謠言,光是發表宣告是不夠的,他必須有所行動,最有力的反擊,就是劉長春真的參加奧運會。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日本人利用奧運會製造的謠言,就要在奧運會上打破,證明劉長春從來不是日本人傀儡。
可當時蔣介石領導的當權者,既沒有格局看到奧運會的重要性,也不想為遭受誹謗的運動員花一點心思。
他們以“經費不足”為由,拒絕了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申請。
這時候張學良站了出來,此時他已經深深為丟掉東北而懊悔,知道自己成了罪人。
在聽到劉長春希望參加奧運會,以粉碎日本人的陰謀後,張學良拿出8000銀元,約合當時1400美元,作為參賽經費。
又經過很多人的多方奔走,終於成功報名,獲得參賽資格,最終由劉長春、沈嗣良、宋君復組成了代表團(後又加入美國當地華僑三人)。
其中的運動員只有劉長春一人,他報名參加了100米、200米和400米的比賽。
1932年7月1日,東北大學畢業典禮上,張學良親自宣佈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訊息。
日本侵略者當然對此大為不滿,當時中國境內,即使非日本佔領區也有大量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日本打手存在。
不少與日本人產生矛盾的愛國人士,都被人暗算過。
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張學良一宣佈訊息,劉長春和隨行教練宋君復,就隱藏行蹤,秘密前往上海。
上海已經組織起龐大的歡送隊伍,有近2000人為劉長春踐行。
歡送的人群雖然龐大,但參加奧運的運動員卻又只有一人,巨大的反差讓很多人心中產生出無奈的悲涼。
國家羸弱,列強環伺,官員不支援,但運動員依然有報國之志,漫漫萬里,單刀赴會。
劉長春就這樣帶著家鄉父老和祖國人民的期盼,踏上了自己孤獨的奧運之旅。
劉長春在威爾遜總統號郵輪上,足足顛簸了21天,當他到達洛杉磯為了奧運會特意建造的奧運村時,距離開幕只剩下2天。
望著其他國家人數眾多的代表團,劉長春心中湧起一股無以名狀的悲壯,他暗暗下定決心,雖然自己只有一個人,也要拼盡全力。
可惜競技體育的現實和殘酷,遠不是精神力量可以跨越一切,自從九一八事變後,因為缺乏條件,劉長春的訓練難以保持正常。
雖然在九一八之前,他就屢屢跑出10秒7、10秒8的成績,但在1932年7月,這個成績彷彿已經難於登天。
報名時的東奔西走,參賽途中的海上跋涉,讓劉長春好幾個月連基本體能訓練都難以保證。
器材方面,劉長春也只有東拼西湊的運動衣,連跑鞋都是穿了很久的舊鞋。
到達洛杉磯不到2天,劉長春就倉促上陣,在身體有傷、體力不足的情況下,在自己最拿手的100米比賽中無緣晉級。
沒過多久,在另一個主項200米中,劉長春也在預賽就被淘汰。
接連的失敗,讓傷勢加重、體力透支的劉長春再也無法支援下去,之後400米的比賽只能棄權。
競技場上的失敗,總是讓人苦澀萬分,特別是這失敗還源於戰爭導致的訓練條件喪失。
親身來到奧運賽場後,劉長春不但感受到了當時世界強國的強大,也意識到自己在正常訓練時的成績其實和這些人也相差不多。
熱切、悔恨、委屈、希望,任何中國人瞭解其中真相時,心中都會五味雜陳,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所有人都明白有一件事無可置疑。
那就是中國人終於走進了奧林匹克大家庭,劉長春成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即使這次倉促的奧運之旅,起因荒唐,過程跌宕,結果淒涼……
賽後劉長春根本沒有路費回家,當地華僑為他舉行募款活動,張學良也從國內發來關注,幾方籌措下,才順利回國。
中國人第一次奧運之旅,就如《大公報》當年所寫:
“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望君奮勇向前,讓我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當劉長春踏上歸鄉路時,他一定沒想到,洛杉磯註定會成為中國人第一塊奧運金牌誕生之地。
52年之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終於站在最高領獎臺上,而在他身邊的季軍則是中國選手王義夫。
兩面五星紅旗同時伴隨著國歌,在洛杉磯上空飄揚,就此開啟中國人在奧林匹克領域中真正的史詩。
“敬告前輩,我中華健兒,至今仍奮勇爭先,汝輩星星之火,業已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