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又稱小麥立枯病,俗稱尖眼病,是小麥上發生範圍最廣,時間最長,最難防治的一種土傳病害。儘管每年都進行了防治,但是,防治效果並不理想,每年都有大量地塊發生嚴重,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該如何防治呢?
危害特點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莖基部,發病初期,在小麥莖基部1~2節的葉鞘上出現黃褐色的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為梭型或長橢圓形的病斑,年前年後,主要引起幼苗發黃,生長緩慢,分櫱減少,返青拔節後,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田間溼度增大,病斑逐漸向內部發展,危害莖稈,引起莖稈腐爛,造成植株提前枯死,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溼度較大時,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葉鞘的病斑表面產生白色黴狀物。一旦遭遇的大風和強降雨天氣,常常造成大量植株倒伏,引起更大的減產。
發生規律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真菌病害,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的形式,附著在病殘體上,隨秸稈還田,留在土壤中越夏,成為初次侵染源,秋季小麥播種後,殘留在土壤中的病菌開始萌發,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小麥幼苗,入冬後,病菌處於休眠狀態,不再危害,春季,隨著溫度的回升,處於休眠期的病菌開始萌發,繼續危害小麥的基部的葉鞘和莖稈。
防治方法
小麥紋枯病儘管已經發生了幾十年,但是目前抗病品種很少,仍然以藥劑防治為主,在紋枯病發生前進行預防效果最好。
(1)藥劑拌種:紋枯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可在小麥播種前,每畝15公斤小麥種子,用50%苯甲·咯·吡蟲啉懸浮劑50~60毫升,加水500毫升充分混勻後,進行拌種,可有效預防病菌危害種子和幼苗。
(2)噴霧防治:在紋枯病發生初期,可用50%噻呋醯胺·己唑醇懸浮劑8~12毫升,兌水30公斤,均勻噴淋幼苗的莖基部。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農業實用技術,歡迎加入“睢陽農科服務圈”進行諮詢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