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強調,中國正在用基建作為“水泵”來託底經濟。
這和老美即將加息、即將縮表的操作,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方向。
這臺水泵運轉得怎麼樣?
前幾天央行公佈了1月份的金融資料,讓我們得以一覽水位的高低。
與很多媒體和分析師只看到表面的“大放水”和“超出預期”不同,我們的分析如下:
1、水位確實漫上來了,主要是基建的功勞;
2、背後是政府獨自在加槓桿支撐;
3、企業仍在收縮業務,居民仍在縮減消費;
4、樓市依舊乾涸:房貸(居民中長期貸款)大降-21.4%。
1
先看一下具體資料:
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9.8%,繼續抬頭上行。
2、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1.9%(剔除春節錯時因素,同比增長約2%)。
3、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98萬億元,為單月統計的高點;
4、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0.5%,超出預期。
從總量上看,確實可以說開門紅、超出預期。
在報告當中,央媽還特意加了一句“這是單月統計高點”,生怕大家看不懂、沒注意到,乾脆明文告訴大家。意思就是:
託底政策已經產生了明顯效果,大家不用擔心,我們還會繼續穩增長的。
總量是沒問題,但結構上,是全靠基建撐起來的。
作為“水泵”,你總是可以相信基建。
一個現象就是,水量從月初到月末經歷了一個大反轉:
上旬本來很低迷,中旬才開始有起色,下旬的時候,資金投放就明顯加快了。
主要原因,就是1月下旬地方債的密集發行。
同時在央行明確要求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1月20日LPR又下調對環境下,又撬動了基建配套貸款大量發放造成的。
看一下社融的各個分項,也很明顯:
政府債是絕對的主力。
分部門的社融增速,政府(升0.7個百分點)> 非金融企業(升0.4個百分點)> 居民部門(降0.9個百分點)。
人民幣貸款這一項看起來很高,但如果將基建配套貸款剔除,那麼企業部門的社融增速基本沒有起色——因為這裡麵包含了很多做基建的城投類公司。
也就是說,基於市場本身的融資動能仍然十分虛弱,普通企業仍然在收縮業務。
當然這對於我們來講,是備預不虞,完全符合預料的,政策發力初期都是這個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輪託底中政策性銀行表現積極、大型銀行身先士卒,是資金供應的主要力量。
2
除了普通企業收縮業務之外,居民在“買房”和“消費”兩方面也都在收縮戰線。
1、居民短貸連續3個月同比少增,說明消費疲軟;
2、按揭貸款連續2個月同比少增,說明房地產依然很冷,樓市依然乾涸。
去年1月:住戶貸款增加1.27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9448億元。
今年1月:住戶貸款增加8430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7424億元。
住戶的中長期貸款基本上就是房貸。也就是說,今年1月的房貸相比去年1月是下降的。
由於房貸是在買房一兩個月之後才下發,所以1月真實的樓市情況更慘。
根據國盛證券跟蹤的30個主要城市的成交資料,1月商品房成交面積大幅回落:
資料來源:wind,國盛證券研究所
另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022年1月百強房企合計銷售金額5256億元,同比下降了將近四成。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樓市的調性也有了微妙的轉變,怎麼說呢——
就像從C和絃向F和絃的轉變。
關於監管層的表態,以前寫了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3
另外,還有一個結構性問題,同樣也是政策發力初期的特徵。那就是——
M2-M1剪刀差的擴大。
M2升高了,M1卻在明顯下降。
簡單地說,M1是活期現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和定期理財)。這兩者的背離,直接表明的問題就是:
活期減少,定期增加;
經濟活躍度不夠。
M1反映現實購買力,高了說明老百姓手頭寬裕,說明企業對未來看好,撥出大量的現金隨時準備採購原材料。
M1走低,則說明了相反的情況:
企業認為用於擴大生產還不如存在銀行拿利息來得穩。
水是放出來了,但由於對未來預期不佳,都去存了定期和理財,沒有投入生產。
也可以說,錢還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
這不,前幾天就有一個大券商被媒體抓了現行:
中信證券前段時間配股募資,結果錢到手之後卻拿了80億去華夏銀行存了個定期?
4
總體而言,水是放出來了,但是暫時性地淤積在了出口,還沒有廣泛的擴散開來。
樓市依舊乾涸,老百姓依舊在節衣縮食。
這種結構性問題會改善,但需要時間,大概一個季度左右。
基建的慣性是很大的,2月、3月的社融同比多增是大機率的,曲線將延續上升。
甚至整個年度,都將是以基建為線索的增長。
當M1的增速高於M2的時候,經濟的活躍度才會真正提升,大家也才會感受到一些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