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話#
聽醫生講述:一步一步,從親情、友情到“愛情”音訊:00:00/07:07
每天臨睡前我有個習慣,看一下朋友圈,關注一下我的那群“特殊病人”。如果剛好看到他們自己或親友釋出一些溫馨的生活照片,我總是感到很欣慰,因為這說明他們還活得很好。
我是不是一個有點感性的醫生呢?有人會問,這是一群怎樣的“特殊病人”?說起來,他們得的是我曾經非常“嫌棄”的那個病種:肺癌軟腦膜轉移。
肺癌軟腦膜轉移是惡性腫瘤嚴重的併發症之一,發病率比較低,但是一旦發生,治療的效果遠遜於肺癌腦轉移。病人痛不欲生,家屬傷心欲絕。所以五六年前,只要面前的病人是肺癌軟腦膜轉移,我就會狠心又無奈地說:“回家吧。”
親情
但是,一段親情改變了我的態度。那年,我的表姨媽找到我,說她的愛人剛查出來是肺癌,表姨父頭痛劇烈,精神異常。
我給表姨父檢查後,發現他就是肺癌軟腦膜轉移。我只好跟表姨媽說:“回家吧,該幹啥幹啥。”表姨媽走後,又有表姨父單位的同事找到我說,這麼好個人,怎麼能就這樣放棄治療呢。我告訴他們,兩三個月的生存期,還有必要堅持治療嗎?表姨媽很誠懇地對我說:“再困難,也要做一些嘗試。不然,我怎麼捨得?”
是親情,打動了我。於是,我嘗試著讓表姨父進行了腦脊液的基因檢測。檢測結果提示他不適合接受靶向治療,於是為他選擇了化療。
沒想到3周後奇蹟出現,表姨父的頭痛消失了。3個月以後,他竟然生活實現了完全自理。
友情
因為表姨父的療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開始關注這個疾病,從“嫌棄”它轉變為試著去了解它,如同開始建立一段友情。我查閱相關資料,和兄弟科室討論改善現有的診斷方法,建立腦脊液基因檢測的流程,同時開始主動收治肺癌軟腦膜轉移的病人。
每年,我都會在華山醫院腫瘤科“腫瘤腦轉移多學科診治論壇上”,將我表姨父的故事講述一遍。每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都會點頭稱道:“這是個奇蹟!”
1年、2年、3年、3年半,講了4次!要知道,這可是一位腦脊液中滿視野都是腫瘤細胞的患者。3年半的時候,表姨父單位的同事甚至跑來對我說:“醫生,你不是說他只能活3個月嗎?你看,現在都已經3年半了!”
我只能解釋道:“肺癌軟腦膜轉移患者在以往,普遍的生存期就是3個月左右。我們醫院腫瘤科對最近3年收治的明確診斷為肺癌腦膜轉移的患者,進行了一個統計,發現中位生存期就在10個月左右。當然,這位患者屬於效果特別好的那個。”
“愛情”
由於連續收治肺癌軟腦膜轉移的患者,我開始將我的臨床關注點集中在這個病種上。慢慢地,我對這一疾病的診治研究產生了“愛情”:在國內的各種學術會議和上海市抗癌協會腦轉移瘤委員會的平臺上介紹我的經驗,整理資料進行臨床總結,和相關科研單位進行深入研究,將有關成果整理成文……
一步一步,從親情、友情到“愛情”。有時我捫心自問,如果不是對錶姨媽的感情,我會起心關注這個危重疾病,直至後來在臨床工作中小有收穫嗎?
再回想當年,如果不是父親得了腎絞痛那次遭遇的繁瑣就診經歷,使我立志要讓病人看病不再繁瑣,我會堅守這個有時感覺有點“雞肋”的專業直到現在嗎?
我們經常說,醫生不能感性,感情用事會出錯。記得電視劇《潛伏》中有一段話,大意是組織對餘則成說,希望他加入組織不僅是出於對左藍同志的愛,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理想信念的認同。我在想,如果不是那份“愛情”,餘則成能接觸到先進的理想信念嗎?
同樣,醫生也不拒絕感性,不拒絕對親人朋友的感情。感性讓我有幸步入救死扶傷的神聖殿堂,讓我們能夠在遍地荊棘中走得更遠,讓我們不懈求索,汲取理性行醫的知識與力量。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腫瘤科
(來源:健康中國)
監製:張海山
稽核:楊建華
編輯:田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