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陸續與世界各國開展了許多基建工程方面的合作,這些工程中,有許多專案已經順利竣工,給專案所在國以及中國都帶去了諸多利益;
有一些還在進行中,其最終能夠帶來的利益,也是已經可以預見的;另外,還有一些專案因為各種原因被迫暫停或終止,令中國蒙受了損失。
例如中國曾與一國簽訂過總價高達150億的石油管道工程建設專案,但在工程開工1年多後,該國卻“翻臉”叫停,令我國蒙受鉅額損失,至今,相關專案的違約費用仍在協商當中。
油氣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國家
雖然人類一直都在嘗試透過清潔、環保的新能源來進行工業發展,但在現階段,油氣資源仍舊是國家工業發展的關鍵。
而我國,一直都是油氣資源的進口和消耗大國,資料顯示,儘管2021年我國的原油進口量出現了20年來的首次下降,但我國進口的原油數量也達到了5.13億噸。
與此同時,我國的天然氣進口量則有大幅提升,根據我國海關總署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進口天然氣1.2億噸,比上年增長19.9%。
由此可見,我國對於油氣資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豐富能源進口渠道,我國會選擇和儘可能多的國家進口能源,或者可以說,大多數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都在我國能源進口的考慮範圍內。
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就是一個油氣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統計,該國蘊含有大約36億桶石油、42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坐擁如此豐富的資源,往外賣資源賺錢就成為了馬來西亞政府掙錢的一種方式。
資料顯示,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第二大油氣生產商和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而且其原油幾乎都是出口到亞太地區的中國、印度等地。
不過,馬來西亞的油氣行業一直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該國的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十分有限,其大部分油氣資源都仍在依靠油罐車和卡車進行運輸至港口後,再依靠油輪或天然氣船進行運輸,效率低、成本高,難以滿足馬來西亞油氣資源出口的需求。
因而,馬來西亞一直有建設新的油氣管道的需求,於是,在馬來西亞納吉布政府時期,多元石油產品輸送管(MPP)和沙巴天然氣運輸管道(TSGP)兩項工程就此被提上日程。
2016年5月19日,蘇里亞戰略能源有限公司成立,負責兩條油氣管道工程的建設,2016年11月1日,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與馬來西亞蘇里亞公司簽署了兩項工程的建設協議,由中國公司以EPCC總承包的方式承擔這兩個專案的建設。
簡單而言,中國公司負責按照馬來西亞蘇里亞公司的委託,對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試執行等全過程進行承包。
按照計劃,多元石油產品輸送管的工程總值是53億多林吉特,沙巴天然氣運輸管道的工程總值則是40億多林吉特,總計工程總值達到了94億多林吉特,合人民幣150億左右,工程計劃在2017年4月開工,預計在2020年完工。
同時,由於馬來西亞政府無力承擔高額的建設費用,該專案的資金85%由蘇里亞公司向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另外15%則透過伊斯蘭債券募集,這兩筆資金都將由馬來西亞政府提供擔保。
簡單來說,這兩條油氣管道基本上是馬來西亞政府向中國借錢、請中國公司來建設的,當然,根據測算,兩條石油管道建成後也將為馬來西亞帶去經濟利益。
按說,這也算是一件對兩國都有利的好事,可沒想到的是,在開工後1年,馬來西亞政府卻突然“翻臉”,叫停了這兩項工程,這是為什麼呢?
投入100多億後,專案突然被叫停
2018年,一條馬來西亞叫停兩項石油管道專案的訊息引爆了中文網路,許多人指出,中國為此已投入了100多億元人民幣,但馬來西亞政府突然翻臉不認人,叫停了相關專案,令中方蒙受了鉅額損失。
媒體報道顯示,馬來西亞財政部確實在2018年7月發出指示,暫停兩項石油管道的建築工程。
那麼,為什麼馬來西亞方面要這麼做呢?事情要從馬來西亞新政府開始說起。
2018年5月,92歲的馬來西亞政壇傳奇馬哈蒂爾再次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總理,他上任後就開始重新審視前任納吉布政府時期所簽署的大額工程協議。
最終,馬哈蒂爾叫停這兩條石油管道的建設,主要是基於三點理由。首先是馬哈蒂爾認為馬來西亞財政負擔過重,應當先行停止一些大額投資專案,緩解財政壓力。
當時,財政部長林冠英透露,馬來西亞的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GDP的65%,這一數字遠高於前任政府所公佈的50.9%,而當時政府總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1.7萬億人民幣,相當於該國GDP的80.3%之巨,因此,暫停大額投資,減輕財政負擔至關重要。
馬哈蒂爾政府在評估後認為,這兩條石油管道建成後的經濟效益達不到前任政府測算的預期,簡單而言,馬哈蒂爾認為這筆投資很難收回本,寧可先行暫停。
馬哈蒂爾曾表示,為“開發專案”而欠下數十億林吉特的債務,並不利於馬來西亞的發展。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條理由,那就是馬哈蒂爾政府認為兩條石油管道的專案存在著貪腐行為。
在林冠英宣佈暫停石油管道專案時,曾明確表示,他們發現蘇里亞公司並不是根據工程進度來支付工程款的,而是根據一份“時間表”。
在2018年,蘇里亞公司已經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取了幾乎全部的貸款,並向中石油天然氣管理局支付了88%的費用,但整個工程的進度卻只完成了13%。
林冠英強調,這其中顯然“大有問題”,他們已經將此事報送反貪會進行調查,同時,蘇里亞公司的總裁哈莫阿扎已經遭到革職,該公司由財政部全面接管,所有該公司的員工即刻開始“花園假期”,直到調查完成。
對於此事,納吉布也曾做出反擊,他表示,這兩項油氣管道工程,將會帶來許多經濟效益,並聲稱中國答應在5年時間內從馬來西亞進口總值14萬億人民幣的商品,並對馬來西亞進行1萬億人民幣的投資等等。
同時,納吉布還警告稱,如果馬哈蒂爾政府稍有不慎,則可能會打擊到中國和馬來西亞的貿易及外交關係。
但馬來西亞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內閣檔案中從來沒有提到過納吉布所說的“中國承諾”——除非這些承諾只出現在只有首相才能翻閱的“紅色檔案”中。
因此,馬哈蒂爾在2018年8月訪華時,親自與中方溝通,並宣佈將要暫停兩個油氣管道專案,以及另外一個由中方建設的“東海岸鐵路計劃”。同時,馬哈蒂爾還表明,政府部門會跟中國的商業機構協商解決違約賠款的問題。
在經過一系列商討之後,馬來西亞政府在2019年5月25日正式宣佈終止兩項油氣管道工程的EPCC合約,並由總檢察署領銜,代表政府與中方進行談判,同時對下一步的行動提出建議。
中馬之間還會繼續合作嗎?
對於馬來西亞的單方面違約,中國網友義憤填膺,但若要仔細算來,認為中方損失慘重,今後不應當與馬來西亞繼續合作。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中方的損失似乎也沒有我們想象這麼大,因為兩項油氣管道專案,是由馬來西亞方面向中方進行貸款投資建設的,即使專案因貪腐而被叫停,馬來西亞方面仍需要償還貸款及違約金,同時,馬來西亞方面還需要向中石油進行賠償。
2018年9月,中石油方面對油氣工程問題作出回應,表示尊重馬來西亞方面因為經濟、財務原因取消油氣管工程的計劃,並正在尋求與馬來西亞政府商定公平、合理的賠償。
另外,中國外交部也曾對此問題進行回應,外交部方面聲稱,兩個國家之間展開合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問題,國家對於同一問題的看法也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只要雙方能夠從長遠關係出發、友好協商、妥善解決問題,就不會影響雙方的關係。
實際上,馬哈蒂爾在訪華時,也在盡力向中國和全世界表達“暫停專案的責任不在中方”的意思。
即使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馬哈蒂爾在訪華時,一改之前尖銳的態度,對華態度明顯軟化,不僅詳細“解釋”了取消油氣管道等專案的原因、打消了中方的疑慮,還透過一視同仁地取消了其他大額投資專案,來使得外界相信,馬哈蒂爾叫停中方的專案並不是因為“政治鬥爭”,而是基於馬來西亞整體利益的考慮。
同時,馬哈蒂爾還帶來了新的“中馬合作計劃”,希望透過擴大旅遊、人文交流、雙向投資、開放市場等各個方面交流與合作,繼續保持與中國的良好關係。
根據媒體報道來看,馬哈蒂爾在此次訪華中,明確表示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援,重申了自己所奉行的“一中”原則,還強調要維護區域和平、推進海上合作,展現出了“足夠”的誠意。
有分析人士認為,馬來西亞此舉無疑是在表態稱“大哥的戰略小弟一定支援”,這有助於維護我國的地緣利益,因此中方對於馬來西亞方面取消油氣管道、鐵路等專案也未作過多追究。
不過,說是這麼說,但在原則問題上,中方並沒有讓步。
簡單而言,馬來西亞單方面違約叫停專案,就必須要按合同辦事,付出相應的代價。
有訊息聲稱,為了支付取消專案的天價違約金,吉隆坡方面也在忙著“索賠”:吉隆坡認定美國高盛集團涉嫌幫助“一馬公司”洗錢,要求高盛集團賠償75億美元。
有分析人士猜測,馬來西亞方面正是想依靠這筆資金來補上賠付中國違約金的窟窿。但馬來西亞政府的小算盤打得挺好,能否實現還是個未知數,只是對於中方而言,不管馬來西亞最後去哪裡“弄錢”,該賠的違約金都是得賠的。
總的來說,對於中馬而言,油氣管道等專案暫時擱置,並不意味著中方會因為馬來西亞的“不講誠信”而放棄與馬來西亞的合作。
實際上,恰恰相反的是,中方與馬來西亞的合作——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似乎正在日益密切。
2021年3月,中海油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將雙方的合作深化到全產業鏈,並尋找在液化天然氣領域的更多合作機會。
同年7月,雙方還簽署了一份為期10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根據協議,馬來西亞方面每年將向中海油供應22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
在2021年11月底,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還表示,中國在該公司佔據著重要位置,將繼續保障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給,持續拓展中國市場,並繼續投入,研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方法,用以構築清潔、可持續的未來。
我國進口能源的總資料也顯示出,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能源合作正在得到進一步加強。2022年1月的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的總體格局沒有變化,中東地區以及俄羅斯仍舊是我國進口原油的最大來源。
不過,馬來西亞也排在我國原油進口貿易伙伴的前10位之內,佔比份額在1.5%以上。並且與2020年相比,我國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原油還出現了超過10%的大幅提升。
從液化天然氣進口方面來看,2021年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賣家,而馬來西亞也成為了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的第四大貿易伙伴。
顯然,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合作並沒有受到油氣管道專案暫停的影響,甚至為了雙方的互惠互利,我們與馬來西亞之間還加強了合作。
因而,對於馬來西亞叫停專案一事,我們也應該淡然處之,誠如外交部所言,兩國合作總會出現問題,只要能夠友好協商解決,那麼兩國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