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地產股迎來久違的上漲,港股和A股地產股全線飄紅,泰禾集團、榮安地產、嘉凱城等近10家地產股漲停。
下午,正榮地產和正榮服務因傳聞引發股債雙殺,跌幅一度超80%。
受此影響,地產股大漲之後又迎來下跌,如同坐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
不過截止收盤,融創、旭輝、世茂等多隻地產股仍保持微漲。
這次上漲,大機率和最近諸多利好樓市的訊息相關。
1
利好頻出
2月10日晚間,有訊息稱,全國性的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已於近日製定出臺。
該“辦法”中明確“預售資金額度監管為“重點額度監管”,由市縣級城鄉建設部門根據工程造價合同等核定,能確保專案竣工所需的資金額度,當賬戶內資金達到監管額度後,超出額度的資金可以由房企提取自由使用。
在此之前的2月8日,央行、銀保監會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專案有關貸款將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最近,廣州還有個別高階專案備案價,升至每平方米14萬元,突破去年廣州新盤最高備案價每平方米10萬元,引發市場關注。
有資料顯示,今年1月,全國各地出臺房地產相關政策66次,包括公積金政策寬鬆、人才租購房補貼等。
今年1月20日,被稱為“房貸基準利率”的5年期LPR從4.65%下降到4.6%。惠州的房貸利率,大幅降低了約100個基點。
把這些訊息結合起來看,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去年那樣對樓市喊打喊殺層層收緊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穩樓市的政策。
這些支援政策是否會帶來樓市反彈,還有待時間驗證。
不過對於地產營銷人來說,3月的小陽春似乎可以期待一下。
就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辦法》來說,如果真的落地了,部分房企資金壓力可以得到一定緩解。
自從去年恆大曝出危機之後,部分地方政府對於預售資金過度監管。
有些城市把預售資金監管標準提得過高,有的銀行把預售資金多划走了,還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資金零撥付情況,導致房企現金流十分緊張。
要知道,很多佈局全國的房企,監管資金裡動輒幾十億。
這些錢在債務到期日等關鍵時刻,能救命!
2
分化加劇
如果預售資金能“正常釋放”,對不同房企的影響是迥異的。
對於基本面本身就好的房企來說,無疑多了一個護身符。
可對於那些本身就野蠻生長、資金面臨困難的房企來說,只怕更如履薄冰。
之前各地對預售資金監督寬鬆程度不一,有房企存在違規套取資金的行為。
監督規範化之後,這類動作恐怕再也無所遁形。
至於出險房企的監管賬戶資金,可能依然會被“按得死死的”。
這也意味著,房企之間的分化會更加嚴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不可逆轉。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房地產市場“一放就漲,一漲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再放”。
房地產行業,作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牽一髮動全身。
去年行業過冬,與地產相關的建設、鋼材、水泥、家居等行業全線下跌。
房價越跌越沒人買,都在觀望;已經買房還貸的人也熬不住了,出現斷供。
這樣一來,銀行哪受得了。最後,連地方政府也撐不住,土地出讓收入、稅收,乃至當地GDP都受影響。
信心似黃金,眼下缺信心。
為了維持樓市穩定,政策正在為樓市注入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所有“鬆綁”和“利好”,都是對之前區域性動作的糾偏。
所有的政策仍延續“穩低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思路,目的在於促進房地產業實現良性迴圈,不能因此低估政府調控的決心。
3
回暖在即
對地產營銷人而言,市場不好的時候,誰也使不上勁,管你降價、促銷、搞活動,就是沒人買。
現在市場陸續有回暖的訊號,又可以重新活躍起來了。
中國的購房者,大致可以分為剛需、改善、投資這3類。
政策打壓之下,房價上漲前景不明朗,房地產稅近在眼前,投資客現在絕對不敢輕舉妄動。
而改善型購房者的買房意願並不強烈,普遍處於觀望狀態。在他們看來,有價效比高的新房更好,沒有的話現在的房子也能湊合著住。
何況,很多改善型購房者屬於“賣舊買新”,現在二手房市場交易週期長,動輒半年一年。既然賣不掉原來的房子,也就失去了折騰的動力。
所以現在還在看房買房的,大多都是剛需,比如為了結婚、小孩上學不得不買房者。
如今很多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倒掛,對房企來說,誰能抓住剛需,就能成為贏家。
接下來專案的推廣、折扣,甚至樣板間展示細節,都該往剛需客群身上傾斜。
在和相似競品的pk中,戶型結構難以改變,但可以在軟裝品質、社群氛圍和交付標準上做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總結一下,在政策的加持下,2022年行業政策環境改善預期進一步明確,資金端、政策端等均在發力。
房地產市場不會一直冷下去,一定會適度回暖,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至於哪些房企能活到回暖後,就不好說了,我們拭目以待。
關於今天的文章,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