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專業隊員比賽就會發現,他們每發完一個球,都會快速跳動轉體,將身體調整到正對球檯的位置,而我們自己打球時卻不以為然,認識不到這個動作的重要性,發完球總是慢慢悠悠轉體,或者乾脆直接上步去接下一板,結果跟不上對方的節奏,造成失誤連連。
一、發完球這個調整動作的好處
1.逼迫自己全身繃緊,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比賽狀態。打乒乓球最怕“散”,思想不重視、動作不完整、速度跟不上,都是具體表現。許多業餘球友打球時沒有意識到這個動作的重要性,不習慣加入,打球時給人的感覺總是慢半拍,導致自己還沒發揮出技術特長,11分已經輸完了,然後在內心裡自我安慰,認為自己是慢熱型打法。
其實,從拋球開始就必須進入比賽狀態。球離拍的同時去跳動還原,只是讓自己進入狀態的一個瞬間加速器,如果沒有這個動作,打球很難快速提起精神。
這也是認真對待每一個球的前提。如果從開始都鬆鬆垮垮,那怎麼去認真處理各種變化,做到每個球都比對方多打一板。
2.快速還原,為下一板做好充分準備。我反覆強調的還原動作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最直觀的還原過程。有的球友沒有還原意識,不知道怎麼還原,不妨就從這個動作開始練習,用心體會,看看到底發完球后是直接上步接球好,還是先加上這個還原的動作,然後再移動步伐接球好些,看到底哪種方式更合理。
乒乓球的許多技術動作都是這樣,只有自己真正體會到了,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認真去練習,快速掌握成為自己的技術特長,而不是人云亦云機械地模仿。
二、怎麼調整
我們可以多看看專業運動員的比賽,就像馬龍的技術動作,給人的感覺都是協調和合理的,我們也要儘可能讓我們的動作協調、舒展。
發球時身體側對球檯,與球檯是緊貼著的,重心要壓下去,在觸球的同時雙腳向後小跳步,讓出一定的距離,同時轉向正對球檯。如果只是簡單轉過身來,沒有向後讓出距離,這樣站位就太靠前了,如果對方回到我方追身附近,就容易被頂到了。你會發現,這樣還原後,與接發球的站位幾乎是相同的,正對球檯、重心下沉、身體前傾、與球檯保持一定距離。
手上動作要保持球拍放在身前,高於檯面的位置。高於檯面的好處是,對方如果擺短過來,我們好直接上步,如果對方接發球搶攻了,這樣也好快速防守,因為這是最近的行動距離。
還原以後,就可以根據不同的來球再移動步伐了。如果反手技術過硬,對長球幾乎不用移動,隨時準備反手的搶攻。如果準備到正手搶攻,就做好上步搶攻的準備即可。
三、幾個注意事項
1.轉身時不要有左右方向的移動。比如,站在反手位發球,如果向正手位移動明顯,很容易被對方抓到,直接送我方反手大角度或送追身球。
2.轉身時要有刻意的向後調整。向後是為了讓出距離,不至於站位太近球檯,這樣才不容易被對方回球頂到。
3.轉身完成後,一定要保持住接發球那樣的基本準備姿勢,別因為跳動而忘了動作要點。
以上是我的一點打球體會,歡迎各位球友探討、批評、指正、指導,共同提高、共享乒乓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