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歷史悠久,如今是很普遍的飲品,有人甚至天天喝一大杯。
但是,若要達到養生效果,很多人可能都喝錯了。
一般人到飲料店買的大杯綠茶、烏龍茶或紅茶,在容量700毫升的杯子裡,除了茶湯之外,還會加有冰塊。
一杯冰冰涼涼的茶飲,喝下肚很過癮,但這樣的喝茶方式,對身體不見得是好的。
現代研究發現,茶裡含有茶多酚等抗氧化物,是有助身體抗發炎的營養物質。
中醫也認為,茶最能降火,火為百病。
但是,若喝進一大杯冰涼的茶,不僅易損傷脾胃、越喝越渴,甚至會造成肥胖、疲倦等症狀。
古人喝茶養生,是有技巧的,茶的溫度是重點之一。
《本草綱目》提到茶,稱:“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
也就是說,喝茶可改善身體發炎的情況,但要喝溫的、熱的茶才有效果。
茶本身也分寒性、溫性,但多數偏寒。
喝茶確實有益健康,但因體質而異。
年少且脾胃健壯的人,多喝一點茶是沒問題的。
但是虛寒體質及血弱之人,就要慎選好喝的茶或乾脆不喝,否則容易造成脾胃惡寒,元氣損傷。腸胃不好,腹瀉、易胃痛的人,也要留意。
另一個喝茶的重點,就是飲用量。
茶適合小小一杯品嚐。
尤其是綠茶、高山茶(輕烘焙的烏龍茶)等性質較寒涼的茶,喝太多容易傷胃。
紅茶性溫,較不傷胃,但“紅茶具有凝聚性,喝太多會感覺水積在胃裡、無法吸收消化”。
如果能購買好一點的茶葉,自己泡來喝會更好。
一些便宜的茶類飲料,可能使用廉價、來路不明的茶葉。
更多營養健康常識,請關注公眾號:平哥說營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