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共16個地級市,將建成12個II 型大城市
安徽,位於我國中東部,簡稱皖,在區域經濟劃分中,既屬於中部地區,也屬於長三角。
安徽全省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1.45%,下轄16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
安徽的地形地貌十分豐富,境內有長江和淮河兩大幹流。淮河以北是大平原;江淮之間則是丘陵、湖泊縱橫;長江以南逐漸過渡到山區地帶。
截止2020年11月,安徽的常住人口為6102.7171萬人,十年淨增人口152.7萬人,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9位。
2021年,安徽的GDP為42959.2億元,同比增長8.3%。從增幅看,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從總量來看,排到全國第11位。
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安徽的整體實力均處於全國中等偏上的水平。
截止十三五末期,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5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安徽提出到2025年,城鎮化率要達到65%,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到2035年,要超過70%,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為提高全省城鎮化水平,安徽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12個II 型大城市,即: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淮北市、銅陵市、安慶市、宣城市、滁州市、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
安徽總共有16個地級市,這12個II 型大城市就佔到全省的75%,成為安徽吸引人口向城區流動的主力軍。
12個II 型大城市中,9個還處於中等城市規模,需要晉級
II 型大城市,城區人口在100-300萬之間。這個規模對於東部沿海各地市來說,相對比較容易,因為人口都在向他們流入。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難度就比較大,因為很多呈現淨流出的狀態。
比如安徽省,雖然全省的人口總量實現了增長,但是增量不高。具體到各城市,只有6個地級市是淨增加的,剩餘10個都是淨流出的。
合肥的增量就達到了191萬,阜陽增加了60萬,其餘的增量都很小。
淮南流失的人口超過30萬,是全省流失人口最多的城市。
人口沒有大量流入,就為城市規模擴大增加了難度。
安徽將要建成的12個II 型大城市,現有城區人口的規模如何呢?
蚌埠市: 100萬人
淮南市: 121萬人
馬鞍山市: 75.45萬人
淮北市 :73萬人
銅陵市 :54.85萬人
安慶市: 77.07萬人
宣城市: 36.2萬人
滁州市 :58.7萬人
阜陽市: 109.65萬人
宿州市: 59.26萬人
六安市 :60.8萬人
亳州市 :38.5萬人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蚌埠、淮南、阜陽3市人口已經超過100萬,提前建成大城市規模。而剩餘的9個城市,還處在中等城市級別,需要晉級。
這9個城市又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城區人口在70-100萬的3個,分別是馬鞍山、淮北、安慶。這三個城市距離門檻比較近,2035年建成大城市基本沒有問題。
第二種:城區人口在50-70萬之間的有4個,分別是銅陵、滁州、宿州、六安。這4個城市離100萬的門檻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安徽這幾年的發展勢頭很猛,衝刺一下還是有希望實現的。
第三種:城區人口在50萬以下的2個,分別是宣城和亳州。關鍵是這兩個城市的人口還低於40萬,距離大城市過於遙遠,現在還處於小城市級別。到2035年建成大城市十分困難,除非這兩城在未來會被超常規的發展機遇砸到。
2個提前建成的大城市,能否有希望衝擊Ⅰ型大城市呢?
安徽在2035年提出建成Ⅰ型大城市的只有一個,這就是蕪湖市。蕪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也是唯一的副中心城市,現有城區人口接近200萬,這在中西部地級市中規模是相當大的。
當然也不是說其餘的城市,就完全沒有優勢衝擊Ⅰ型。
從現有城市規模來看,淮南是僅次於蕪湖的安徽第三城。但是淮南是一座以煤炭起家的城市,隨著資源的枯竭,淮南的發展陷入困境。
2021年淮南的GDP還不到1500億,在全省居於後列。而且淮南的人口流失情況也很嚴重,全市只有300多萬人,流失量就超過30萬。
對於淮南來說,穩住現有城市規模都有一定的困難,晉級Ⅰ型“道阻且長”。
阜陽也進入了大城市的行列,城區人口雖然少於淮南,但是卻屬於正在成長期的“種子型”選手。
阜陽總人口超過820萬,是安徽第二人口大市,而且阜陽位於“群雄爭霸”的皖北區域。皖北地級市數量多,合肥又輻射不到,缺乏一個核心城市的帶領。
阜陽在去年底曾提出過爭創安徽的副中心城市,不過暫時未獲得同意,但這應該只是暫時的。
阜陽的GDP已經超過3000億,再加上人口總量,提升城市規模和城市能級,對於安徽的發展全域性很有利。
當然阜陽目前剛達到大城市標準,2035年就建成Ⅰ型大城市也不現實。那麼先定個小目標,人口超過200萬以上吧!這樣阜陽的優勢就會得到體現,安徽就會扶持阜陽向更大的目標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