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學者說,一個國家的經濟靠三駕馬車拉動,第一是投資,第二是消費,第三是出口。
我則是不這樣認為,理由如下:
投資容易造成超前和過熱
現在大眾認為的投資大多是以凱恩思主義為原則,大量發行國債來支撐投資,以達到未來的超額利潤。
以上的原理我認為有一定邏輯,但透支了未來的錢就一定能獲得超額利潤嗎?
例如中國第一土司樓、例如各地興起的政府風投,大多都血本無歸,甚至讓當地老百姓負上了幾十年都還不清的債務。
所以超前且過熱的投資不可取,由於地域和官員能力不同,容易造成過多的浪費。
我認為一種投資是可以鼓勵的,以方便當地經濟發展,以激發經濟活力的投資是可取的,比如建設高鐵高速公路醫院學校,比如建立資訊平臺。
所在在投資上我更贊成政府是以一個公共基礎建設者的身份存在。
鼓勵消費容易造成超前消費
很多人說不消費,經濟怎麼能活躍?
但請記住一點,消費只是經濟中一種型別,鼓勵老百姓出來進行消費,對今後的收入進行透支,其實也就是對未來的經濟進行透支,比如你現在的房地產就是那種透支老百姓的一個人,未來幾十年的錢都透支了,這樣就嚴重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一個消費能力。
有個資料是年輕人平均負債二十幾萬,我們也很容易看到或聽到某某年輕人在某平臺上或信用卡上借款十萬甚至二十萬,這樣的年輕人談何未來?談何消費能力?
可能有極少數在債務的壓迫下爆發,成功了,但不成功的才是大多數,所以躺平成了很多年青人的選擇。
我看美國經濟史、歐洲經濟史,發現一個國家只有在老百姓儲蓄最高時,經濟才是最健康最活躍的。
所以鼓勵儲蓄才能促進經濟,而不是消費,鼓勵儲蓄才能集中老百姓的錢讓銀行貸款給企業,以促進企業生產,帶動經濟發展。
出口才是一個國家重中之重
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創造額外利潤的唯一途徑就是出口,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富裕,必然是從國外獲取額外的利潤,比如用十幾工時的產品換來上百工時的利潤,這就是有質量的出口。
例如美國出口蘋果手機到中國,這就是最優良的出口,例如中國出口玩具衣服鞋子到美國,這是低質量的出口,例如出口原材料就是無質量的出口,因為沒有勞動工時的增加。
我曾經看過南美經濟史,南美在七八十年代,也曾經經濟非常活躍,擁有有大量的出口,但它是原材料出口,這是種無附加值的出口,是無質量的出口。出口大量原材料再換來這些原材料生產的科技產品,這其中大量的附加值留在了科技產品出口國,南美各國其實是在被髮達國家隱形剝削。是以南美在七八十年代,興起了替代經濟學。
其實我最欣賞日本的出口,日本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進行加工之後,出口從中賺取高昂的一個科技附加值與加工附加值,這才是真正的出口,這也是中國將正在走的路,可惜由於美國對高科技行業的管控,由於日本老年化的嚴重,影響了新生一代創業創新的活力,也就輝煌不在了,這也是中國同樣遇到的問題,看能否給出一張和日本不同的答卷。
我欽佩華為,因為他讓中國的高科技走上了一個巔峰,雖然短暫,但卻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讓中國科學家和人民看到了美國也不是不可超越的,事實也是如此,隨著工業革命的更替,英國超過了西班牙,美國超過了英國,中國是不是有可能超過美國呢?我認為完全有這種可能。
回到原話題,我認為唯有高科技產品才能夠讓國家所出口產品擁有最高的一個勞動附加值,能獲得最高的剩餘價值。
所以大家孰稱的三駕馬車,我唯一認可的就是出口,出口的產品科技附加值越高,他的利潤就越高,也就為老百姓獲取的利潤越多,因為畢竟每一個企業賺來的每一分錢都要向國家交稅,職員要消費,這樣的科技企業能帶動無數的中小企業生存下去,也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我反對冒險投資過熱投資,比如風投,但我不反對對基礎建設進行適度投資;我反對鼓勵消費,我支援儲蓄。因為超前消費只能削弱國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未來市場的一個損害,而儲蓄才能讓銀行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援企業發展;我支援出口,支援以高科技產品為口,因為它們能為國家帶來超額的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