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陶某,女,56歲,患者胸悶,心下痛,引至背痛背脹,胃中有灼熱感,口苦,稍口乾,舌瘦,舌尖暗紅,苔黃,二便可,有多年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膽囊炎病史。處方:柴胡陷胸湯加減。
柴胡、法夏、黃芩、瓜蔞皮、半夏、黃連、枳實、石斛等。七付。二診時病人自訴服藥後症狀大為減輕,現頸部不舒、疼痛,改變體位後尤甚,眠差。處方:葛根、炙甘草、黃芩、黃連、法夏、石斛、天麻、茯神、棗仁、香附等,七付。服上藥後,症狀消失。以上兩方,患者經常自己在不適時抓幾劑服用,每每有療效。
柴胡陷胸湯是治療慢性胃炎、食道炎、膽囊炎的主方之一,但必須見到胃中有燒灼感,口苦,舌苔黃膩等證候,才可謂“方證對應”。古代醫家如吳鞠通經常在小陷胸湯中加枳實,用之消痞除脹;民間認為蒲公英是治療胃病的上品,又無芩連的苦寒;近年來有醫家提出:敗醬草治療胃病的效果比蒲公英還好。這些都出自臨床實踐,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柴胡陷胸湯是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是治療肝膽不和,痰熱阻遏於胸胃的病症。如支氣管肺炎,胸膜粘連胸腔積液,嗽痰不爽,胸脅痞滿,或胃脘痞脹,噯氣,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症。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各9克、白芍15克,枳實、大黃各10克,芒硝12克,甘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作用功效】和解通下,清熱逐水、
【方解】方用柴胡、黃芩、半夏、白芍和解表裡,緩急止痛;枳實、大黃、芒硝通下洩熱;甘遂配黃芩清熱逐水。諸藥相伍,共奏和解通下,清熱逐水之功。其中大黃、芒硝首劑用量,凡重型者可加倍用量,以達到通便止痛的目的。然後酌情減量或去芒硝,此所謂“得快利、止後服”之意。.
【加減】兼有發熱者,加銀花、連翹、蒲公英;嘔吐者,加代赭石、竹茹;腹脹者,加川樸、清風藤;黃疸者,加山梔、茵陳、龍膽草;吐蛔蟲,加檳榔、使君子、苦楝根皮;挾瘀血者,加桃仁、赤芍;腹痛劇烈者,加元胡、川楝子。
如著名中醫農朝雷《柴胡陷胸湯治療雜病體會》運用此湯治療急性胰腺炎醫案:
覃某,女,80歲。2010年2月17日初診。主訴:上腹脹痛,伴嘔吐2天,有束帶感。病人於2月16日夜間8時,不明原因突發上腹痛惡心嘔吐,遂由家人送往某醫院急診。經化驗、B超、CT等項檢查,診為急性胰腺炎合併膽石症,膽道感染及膽管梗阻。留診觀察,經予抗生素及抑肽酶等治療,療效不佳,遂來本院求診治。現症:上腹脹痛,劇則難忍,發熱,伴口乾口苦,噁心嘔吐,腹脹便閉,大便3天未解,時或心煩躁擾,舌質紅絳、苔黃厚而焦燥,脈弦細而數。體格檢查:T38.9℃,P105次/分,BP100/68mmHg; 上腹部壓痛明顯, 墨菲徵(+) ; 膽囊區侷限性肌緊張及反跳痛(+)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WBC 18.4x 10'/L, N 0.91; 血澱粉酶960U, 尿澱粉酶1600U。B超示:膽囊腫大,膽總管擴張,頸部強光團,直徑0.9cm;胰腺腫大,胰管擴張。診斷:脅痛;結胸。辨證:氣陰兩虛,毒熱熾盛。治療: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酶分泌抗酶,液體支援等。柴胡陷胸湯加味:柴胡、黃連、黃芩、枳實、旋覆花各15g,半夏、大黃(後下)、厚朴、檳榔、芒硝各10g。2劑水煎,囑少量多次頻服,當晚服完2劑。
至18日上午9時,共瀉下5次,腹痛大減,噁心嘔吐停止,體溫正常。2月19日上午9時,又予前方去半夏,減檳榔、大黃、芒硝量,3劑,水煎服,1劑/天。
2月25日上午9時複診:諸症悉清,血澱粉酶169U,遂出院帶藥鞏固治療。半年後隨訪,體健如常。
按“脅痛”“結胸”屬少陽陽明,本例病機為痰食阻滯,溼熱蘊結,毒熱熾盛,按“六腑以通為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加味柴胡陷胸湯,以疏利少陽鬱滯,通下陽明腑實。臨床上痰食重可加萊子、牽牛子以助瓜蔞、半夏化痰消滯;痛甚加木香、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檳榔下氣推蕩助大黃、芒硝急下腑實;熱毒甚更重用金銀花、蒲公英助芩、連清熱解毒。